心曲是如何完成的

2015-05-12 10:22周映辰
文艺争鸣 2015年4期
关键词:蔡元培音乐剧校长

《元培校长》是第一部以北大名人为主人公的音乐剧,也是第一部以教育家、学者为主人公的音乐剧,而用摇滚音乐的形式来呈现一位教育家、学者的事迹,则更是中国音乐剧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我在北大工作多年,对蔡元培先生的事迹自然是耳熟能详。回想多年以前,我偶然看到过一篇关于蔡元培先生的话剧剧本,读后立即身临其境。我把剧本复印下来,拿给叶朗先生看。叶先生问我:“你想干吗?”我说:“我想做音乐剧《蔡元培》”。叶先生说:“需要多少钱?资金从哪里来?”从此,心里就惦记着,找资金,做这部音乐剧。

再往远处说,我记得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常常跑来北大蹭课。当年走在金秋的未名湖畔,脚下满是黄的红的树叶,心想:“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升腾起音乐的翅膀,该是多么的矫健有力。”是的,我热爱这里。我愿意用自己热爱的音乐形式,表达自己的热爱。

以我个人的感情角度来说,蔡元培是北大的蔡元培,但又不仅仅是属于北大的。在中国历史的一个纷纭复杂的变革时期,历史选择了蔡元培,蔡元培选择了担当。他是北大永远的校长,也是永远的中国的大学校长。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的经历为故事蓝本,串联起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精彩故事和人物群像,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同时又非常难以把握的创作主题,尤其要以音乐剧的体裁来呈现。因为音乐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用音乐剧的形式来呈现元培校长的伟业,既是艺术的探险,也是艺术的创新。

长期积累的专业自信,帮了我的大忙。在做《元培校长》音乐剧之前,我已经做了两部大型原创音乐剧,一部是《大红灯笼》,一部是《曹雪芹》。这两部音乐剧都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声誉。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能够把自己积累的经验,用到《元培校长》这个作品上来了。而支持我费尽周折完成这部戏的力量,则来自我对北大的热爱,来自我对元培精神的认同。

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来确定编剧。这个剧本的创作难度太大了,我信任的编剧不敢轻易接手,而愿意尝试的我又不大放心。直到遇到著名剧作家王海平先生,与他谈了几次之后,我才心里有底。我问王海平先生:“您愿意写这个本子吗?”王海平先生的回答是:“虽然我对元培校长的故事很熟悉,但我还得再查些资料,再仔细想想。”他后来对记者说:“接受创作蔡元培的委托,我诚惶诚恐。”是的,在《元培校长》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诚惶诚恐。2012年8月,我拿到了剧本初稿,随后我一边做剧本的修改,一边开始资金筹备,一边寻找作曲家。因为能够支付作曲家的费用太低,而喜欢的作曲家又不愿意接受委托,我只能找得过文华大奖的作曲家哥哥。他说:“太难了,难得超出了想象。”他不写。又是一年过去了。我申请到了北京市的一些创作补贴经费,不到预算的三分之一。我安慰自己:“好事多磨。正好多琢磨戏。”

2014年5月,我决定请华人作曲家王宗贤先生来作曲。王宗贤先生在海内外音乐界很有影响力,是2011年艾美奖得主。我先给他讲了一通这部音乐剧的意义,想让他明白能够有机会谱写蔡元培,那是他与中国的缘分,是中国文化留给他的福缘。我对他说,你不仅要写,而且要好好写,然后我说:“但是,对不起,我们没有钱。”王宗贤笑了,说:“我从宁浩那儿挣钱,帮你做音乐剧。”后来我看到了记者对他的采访,他说:“从来没见过像周映辰这么讲话的,太有趣了。我是被她的真诚打动了。”这也是我的福缘。我心中记得这份情谊。等我们有了钱,我会把报酬给作曲家补上。

王宗贤先生的音乐,无论古典作品或是流行作品都偏重抒情。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对他说:“我的要求是,用摇滚音乐来作为主要的音乐叙事语言。”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我会用摇滚乐来呈现元培校长。到底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来呈现这个作品,我思考了很久。我和许多我非常重视的文化界的朋友们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包括我的90后的学生们都觉得,一提摇滚,人们常常会想到没有正经、颓废、偏激,甚至摇头丸。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除了摇滚,没有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发展进程如此的紧密相连。摇滚在西方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摇滚音乐都以严肃的态度、真诚的声音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人们之所以有那种不良印象,只是因为摇滚在中国的发展走偏了,少有机会发挥它的正能量。

正如西方的耶稣也可以用摇滚音乐剧来表现一样,作为一个敢于推翻一切,重新塑造自我的新文化领袖,蔡元培先生的精神用激动人心的摇滚乐来表达正好合适。正如元培校长1917年所说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80年代我们用摇滚乐唱起了信天游,新世纪我们用摇滚音乐表现二十世纪初那个文化思潮翻涌、爱国激情澎湃的年代,不是更为契合吗?

在一次次的讨论和争论中,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确定了“元培校长”音乐风格。

王宗贤先生当时也不问我为什么要用摇滚,但他百分之百地信任我,说:“没有问题。”他是美国第三代华裔,虽然与中国文化血脉相连,也创作过关于中国题材的一些作品,但还是对这部戏的故事感到难以掌握。为此,我不仅向他提供了剧本的英文版,也将元培校长的很多故事翻译成英文提供给了他。我们一起研读剧本,一起观看摇滚音乐的影像资料,一起来把握剧中人物的戏剧性格与发展节奏。他惊叹于我对这部作品的熟悉。我对他说,人物的音乐形象在我心里已经翻炒了多年,胡子、眉毛都栩栩如生了。

他回到洛杉矶谱曲,每做好一首歌就发过来。我们试唱后,再提出修改意见。几个月过去,音乐完成了,他的汉语能力也提高了许多。他后来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用音乐形式来表现中国故事的热情,超出了我的想象。他说,他是被《元培校长》这部戏深深打动了。

在《元培校长》中担纲主演的演员们,均是来自北京大学音乐剧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学生剧。其实,几位扮演主要角色的研究生都已经是音乐剧行业中具备顶尖实力的演员,是国内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人选。他们是中国目前文化水准最高的音乐剧演员,也是文化水准和专业演出水准结合得最好的演员。

蔡元培的扮演者汤子星是北京大学2013级的音乐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前,他已经是总政歌舞团一级歌唱演员。他在接下蔡元培先生这个角色时,心中充满了敬畏。但是在排练中他渐渐发现,仅仅是出于尊敬,对于塑造蔡元培这样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完全不够的。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不断地体会元培校长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心境,来完善自己的表演。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演员的身上。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徐悲鸿等,也都由北大音乐剧专业的研究生们饰演。他们都是国内音乐剧专业领域内成绩斐然的人士。甚至剧中出演妓院老鸨的演员,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也是在美国获得过国际声乐大奖的。

是的,接下角色之后,不是先去排练厅,而是先去图书馆读书做功课,对我们的这些演员来说,这还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头一遭。他们带着角色意识去学习,去了解剧中人物的生平、性格。他们都认识到,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期比“五四”更有张力,在中国教育界,没有哪个人物,比元培校长的影响更为深远。在排练过程中,他们对蔡元培的理解一点点加深,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也一点点自信起来。我也邀请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一次次来到现场观看排练,提建议,与剧组人员对话,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增强他们的自信。

除了北大音乐剧专业的研究生们,主要由本科学生组成的北京大学舞蹈团、合唱团也加入了《元培校长》剧组,演出他们百年之前的学长学姐们。这些孩子们身上有着角色所需要的学生气质,而作为北大学生去演绎北大故事的那种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得他们更加刻苦地排练。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蓬勃的朝气,饱满的情绪,是大多数没有北大情怀的专业舞蹈演员们无法呈现的。学生们在《元培校长》的20首歌里的16首中都担任舞蹈与演唱,可以说是这部剧中除元培校长之外最重要的主角。业内许多专家认为,用北大学生来演北大学生,对这部音乐剧来说,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而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元培精神洗礼的过程。这一点,应该说也是这部戏的重要收获。

2014年11月28日,摇滚音乐剧《元培校长》在民族剧院成功首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所有重要媒体都对这部戏做了重点报道。《光明日报》评论员的文章,集中体现了这些报道的主题: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向青年学生传达正面价值,《元培校长》向艺术界提供了范例。我还记得,首演成功之后,在谢幕那一刻,舞台上的许多学生饱含热泪。

这部戏的创作过程如此艰苦,事后想来,实在超出了我当初的预想。作为我向北大谱写的心曲,我沉浸其中多年,如鱼在水中,冷暖自知。虽说,求仁得仁,有何怨乎?但是当大幕一次次拉开的时候,我依然百感交集。

(责任编辑:王双龙)

猜你喜欢
蔡元培音乐剧校长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论校长的修养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