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中的装饰

2015-05-12 15:26曹娟王慧顿丽娟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象征市场形式

曹娟 王慧 顿丽娟

摘 要: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古老文明中,都曾有过装饰盛行的时期。毋庸置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大部分的设计精力都被放到了装饰上。但在1908年,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师阿道夫·卢斯在《装饰与罪恶》中提出 “装饰即罪恶”的言论后,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在这一时期占领了整个设计界。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来得及对这一关于装饰定位的大转折的根源作出全面的分析,“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受到了质疑。而如今,装饰不仅没有被唾弃,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装饰”含义及其价值的认识程度。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装饰的意义与本质?

关键词:形式;象征;文化;市场

1 装饰的现状

虽然在主流的现代设计史和设计理论体系中,装饰显然受到了抑制,但在设计实践中,装饰并未绝迹,而且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地方风格的兴起,还有愈加繁盛之势。“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对中国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从现代城市形象的千篇一律上就可以看出来。近年来,中国设计界也有着两种反差极大的呼声:一种是“装饰淡化论”、“装饰无用论”、其口号是“少一点装饰,多一点设计”,在这里,装饰被认为是无用的,甚至与设计对立,言下之意与卢斯的观点仍是如出一辙;而另一种呼声是“呼唤民族性”,“少就是乏味”,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现在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观点是事物踏入形式主义而不断走向极端之后不堪重负造成的自身的崩溃。在现代艺术的主流缓慢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时候,我们发现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壳与形式,现代艺术的基本要素——情感,也僵化了。经过长时间的忍受,人们终于不能忍受这种故意营造出的理性风格或者隐藏感情的探寻“完美”的活动,开始尝试探索艺术与设计的本质,开始在设计中回归历史和情感的元素。在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中,我们在诸多艺术与设计领域找到了装饰复兴的影子,而在产品设计中,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设计师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装饰的手法和思想但是理智上却拒绝装饰。

2 装饰被抑制

对取消装饰最有名气的鼓吹者阿道夫·鲁斯和柯布西耶的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他们两人都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必须按照不断进化的路线而发展,装饰的使用是与落后的世界和时代相关联的。当装饰被放在经济价值的天平上衡量时,鲁斯认为“追求装饰是对国家经济的犯罪,最终将导致对人力、金钱和资源的毁坏和浪费。这种破坏是时间无法弥补的。”而柯布西耶则非常深刻地发现了工业生产所造成的装饰贬值,并提出新的工业生产方式与新的材料将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审美方式。不管这二人如何痛恨装饰,如何鼓吹应取消装饰,装饰大范围的受挫绝不仅仅是因二人的倡导或他们提出的观点多么正确。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935年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一文中说,新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合成的但又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作品,其中在纪念性的与装饰的成分之间的旧界线将永远消失。”我们似乎可以相信,格罗皮乌斯并不认为装饰是最终消亡了的,而是融合到结构之中,被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我们再把号称消除了装饰的功能主义大师的作品拿出来重新拜读,会发现装饰不仅完全没有被去掉,反而还常常成为作品的主要部分和主要特征,所不同的是他们分解了装饰的结构与形态,相应赋予装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并且强调装饰功能和精神的内在联系,使装饰与主体互为结构融为一体,正如海野弘所言:“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一方面鄙视装饰,另一方面却暗暗地将它引人现代设计中”。

3 装饰的力量

漫长的人类文化史早已证明,装饰对于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远远超乎于“美化”这一层次,这一点也是当今装饰理论争论的焦点。几乎所有的装饰形态都能给人以愉悦,带来美感。但是却没有设计师、艺术家甚至是理论家能够清楚解释这种愉悦感和美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在大卫·布莱特看来,装饰与美化都是旨在追求视觉愉悦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愉悦也是价值的体现,包括社会认可、感知满足感、心里回报和色情愉悦······而且这些价值还彼此交融重合。装饰一直都具有象征性。任何现实具体的装饰都是以一定社会空间和社会期待为背景的。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千年历史中,为了表现出某种强大深远的力量,无论哪个朝代,统治者都要集国家能工巧匠之极,来装饰宫廷。比如秦始皇筑咸阳宫“木衣绨绣,土被朱紫”,阿旁宫前“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汉初萧何为刘邦治未央宫,大事奢华,这都是因为“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的观念。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在武力方面保持着平衡,在象征力量的形象方面也应保持平衡。所以在宫殿这个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能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和国家的权威。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讲,产品是物质存在,装饰属于精神的存在方式,依据物质与精神的观点理解产品与装饰的关系就是,产品的物质属性决定了装饰的形式,不同类别的产品需要用不用的装饰形式来表达,产品中的物质性是第一性的,没有产品的物质负载基础,就没有装饰艺术存在的条件;而装饰对于提升产品的品味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有的时候它的作用会超过产品的功能性,这就是我们常理解的有的产品的装饰性意义大于物质性意义。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讲,产品的物质性就如艺术美中的“实”,而其中装饰就如艺术中的“虚”。如果我们只讲实在性,不讲美饰的话,那么实在性的存在也必定含有某方面的不足与残缺,这种存在也算不上是美的,因为它忽视了人的需求;反过来,虚的东西太过,又会妨碍产品功能的实现,就成为了人们常批判的虚假的东西了,历史上我们也经历过这个时期。所以只有虚与实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产品形象。

4 我们需要装饰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其中社会生产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社会生产的许多行业的共同目的就是在缓解这个矛盾。在产品设计中,后现代主义在形状、色彩以及趣味等方面探索丰富了人的生活,缓解了人在情感方面的受压迫感。而不断刺激的消费欲望又导致了物质产品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更加方便地占有物质。人对物质产品的拥有与享受也成为这个社会身份和地位评判的一个标准。人们对它的追逐乐此不倦。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己经不是一个纯粹讲究功能的年代。进人后工业社会,人类情感世界中,对完全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陶醉和错觉正在成为过去,在这个信仰失去和危机感蔓延生长的时代,充分体味了冷漠后的人们怀旧的渴望涌起,再也不局限在个人范畴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和文化的需求使我们在选择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它的实用,也考虑人自身的美的享受。而装饰添加了复杂的人文成分,迎合了大众情感的需求。正因为如此,装饰艺术的影响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同各学科各领域融会交叉,成为完美结构的重要部分,构筑了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一方面是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社会物欲横流,另一方面人的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有这么大的市场,也有这么大的需求,如果装饰艺术不利用自身强烈的艺术感和文化性的特点,在如此强烈的呼唤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产业中去,那么人们对社会的焦虑就会更进一步增加。在许多艺术产业里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形式,给市场和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可选择性。

5 如何装饰

传统的东方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和系统综合的技术路线,而西方文化则过分强调人的中心作用,导致人与之然分离的思想和系统综合的技术路线。今日西方世界在面对种种危机的情况下,转而注视东方文化,而身处其境的中国人却忽视了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传统中国文化讲求“度”,凡事有度。如今设计的使用与装饰,同样存在“度”的考量。在我国民族民间的艺术中,装饰的丰富性是其最大特征,而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作品中的民族特征也正是通过装饰的运用表现出来,如毁誉参半的北京西客站曾一度因强调民族特色的设计手法成为一批“现代建筑民族化”作品的经典榜样,它之所以受推崇,在于民族装饰样式的复兴,与和它同时期的无装饰的国际风格建筑形成反差,焦点在于“装饰有无”的问题,或说装饰是不是“罪恶”的问题,而它后来受到批评之时,焦点并非是“装饰有无”的问题,而在于“如何装饰”的问题。在卢斯的年代,装饰被滥用,甚至成了一种“无用的廉价品”的代名词,被看作“罪恶”实不为过,而正如古话所说:“过犹不及”,在国际主义设计盛行的时代,摒弃一切装饰,以在设计中消灭最“多”的装饰,设计出最“少”的作品为目标的做法,其实也无异于另一种“罪恶”。因为“少一点装饰,多一点设计”的装饰无用论忘记了装饰是民族文化的意义符号与民族精神所在,而装饰滥用的豪华卖弄又走向了视装饰为糜烂的反文化方向,由此可见,正确地看待装饰,正确地研究装饰于当今设计理论势在必行。

当装饰面向行业、专业、商业三类设计者的抉择,“欲望之美”还是“情境之美”就成为装饰定位与设计选择的关键。应力戒脱离功能限定的“装饰”概念和泛艺术化的“装饰”概念。现代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对自己负责。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话,稠密的花纹也好.神龙花纹也好,都不需要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温和的合理性,我们要追求的是那种简单的知性和感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距离。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孔子讲“文质彬彬”,既重质又不轻于文,既重于情,又重于饰,追求两者的辨证统一。如,不偏不倚而归于中正,饰,从辨证和结构的角度而言,作为另一面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时候饰正是因为它的虚的存在而让实具有了更大的意义。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设计师来说,对装饰的“度”的理解,来源既有儒释道三方的文化渊源,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中庸”的思想。这也充分说明:即使有大致相同的设计评判原则,也未必得出相同的结论;同时这种相同的评判原则也未必出自于同一种文化源头。这个时候,就让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师在引导大众设计风格的同时,还应该把设计和装饰交给市场。消费者对设计、装饰的问题的关注并不逊色于设计家与理论家。虽然他们不能参与到设计的制作中,但他们也用他们的方式与态度表达了他们对于装饰的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把现代装饰和地方风格看成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或新艺术运动的直接后裔,那么经典现代主义看似摒弃装饰的设计理念则从穆特修斯的理论发展而来。这个过程又给了我们启示:设计史的发展虽然有时间坐标上的变化,但不同风格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进化结果。每一种风格变迁都有自己的逻辑和轨迹。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与人类历史的丰富性才是真正互为因果的。

猜你喜欢
象征市场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