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语文学习的干预策略

2015-05-13 01:36曹蕾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课外阅读教师

【摘 要】非正式语文学习因为缺乏有效的引领和干预,往往呈现出非正式、非专业的状态,本文以课外阅读教学为例,结合具体分析,从前置性介入、引导性示范、激励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干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教师;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16-02

【作者简介】曹蕾,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教师。

课外阅读是非正式语文学习的重要形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有调查报告显示,当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如下一些“原生态”的特点:有兴趣而无习惯和计划;有需求而无路径和方法;有行为而无效果;有数量而无品位。

这样的现状,与阅读处于非正式学习状态、缺乏专业引领有关:(1)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阅读行为由他们自己发起,自己调控,这是一种自我导向的阅读,无人监控的自主性的阅读致使学生无阅读习惯;(2)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教师的指导,显得盲目而随意,科学性的阅读路径的缺失是必然的;(3)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这种阅读与阅读者的生活、真实情境密切相关,阅读的氛围常常是轻松的、惬意的,由于脱离了教师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4)课外阅读渠道丰富而多元,学生缺乏辨别意识,因此导致课外阅读仅有数量而无质量。因此,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

一、前置性介入

一是唤醒个体意识。个人阅读,必须要有阅读计划和清晰的阅读目的,不然,阅读就不可能成为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引领学生从阅读中体验身心的愉悦,体会到阅读对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唤醒阅读的自我需要和目的意识,让随意散漫的课外阅读转化为有意识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是教师预先引导。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心理认知需要为原则,推荐阅读素材。初中阶段要以四大名著为基础,引入中外名著,阅读内容要体现情节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借此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推荐阅读经典的古诗词和《史记》之类的古典文学著作以及历史、人物传记,旨在帮助树立、培养和熏陶正确的“三观”。高中阶段,可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内容给予积极干预,可以逐渐放宽,从哲学、文化、自然等范畴去提供书目。重在指导阅读方法,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和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通读、精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引导,努力改变当下学生课外阅读品位不高、深度不够、不喜欢原著、不选择经典作品以及偏执于个人喜好等不理智的阅读口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外阅读的指导当作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教授古文时,可以先布置学生通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中的名篇或经典段落,然后整理出重点的古文知识点,并分析鉴赏篇中某个人物的形象,或者感悟文章的思想;在教授古典诗歌单元时,可集中阅读李白、杜甫、李商隐、李清照、柳永、秦观、温庭筠等的代表作品,并写作每个作家的诗歌特色小论文,或者就某一个角度写唐诗、宋词、元曲的写作特色。教师提供的阅读素材,可以由零碎到完整,但总体上可以以教材为参照,形成阅读体系。

三是营建阅读氛围。有效建设班级图书阅读阵地,师生积极提供书籍,形成人人有书读、人人好读书的阅读氛围;科学利用学习场地进行阅读宣传和交流,比如黑板报的内容,既可以进行阅读的鼓励和宣传,也可以作为阅读评比、阅读交流、阅读日志等阵地,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阅读成果的展现;加大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力度,增加学生借阅的时间,设立灵活的借阅制度,提高学校藏书的利用率。根据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特点,鼓励群组式阅读。既有利于阅读的交流,阅读的目的也更加清晰,阅读的氛围也将更加浓厚,利于形成阅读自觉。

二、引导性示范

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是背离学校语文教育的。所谓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时间、空间的概念,而不是知识或者范围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阅读经验,所以,要搞好非正式语文学习视角下的课外阅读,教师必须要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全程掌握,要作为其中的阅读先行者或者共同经历者。在课外阅读的操控性和有效性上,教师的干预策略尤其重要。

首先,教师要示范自己的阅读体验。面对课外文本,学生缺乏经历与体验,需要教师的介入。教师必须要告知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坚持就是定时阅读,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习惯。阅读需要选择内容:是先读经还是先读史,是先读古典著作还是先读当代作品,是读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还是读诗词歌赋里的唐诗宋词,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领。阅读需要选择方式:作品是精读还是略读,是只需简单了解还是需要反复体悟,是仅仅读完还是读完要写心得,是全部读还是有选择地读,是比较阅读还是读后批判地吸收,这些更依赖教师的专业示范。阅读还需要背诵和质疑:好的语句或者段落必须要用背诵的方式记忆,目的是积累和储备;阅读过程中要有设问和质疑,这是阅读不能缺少的环节,是在培养阅读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阅读过程的示范。阅读有很多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自己适应的方法,先模仿而后自己生成。就阅读目的而言,阅读体验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类型。(1)浏览信息式阅读法,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类型,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2)获得共鸣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适度缓慢,以体会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以及作品的创作意义,从而产生共鸣。(3)定向研究式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慢,要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读书的过程必须要有阅读的具体行为,比如读诗词要有批注的习惯,读散文要有记笔记的习惯,读史书要有写心得的习惯,读专业著作要写记录。

三、激励性评价

1.形成多元评价,激发阅读热情。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语文的课外阅读是和课内教学并行甚至是为课内教学服务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外阅读要和课内学习有机结合。如初中的课堂上,在解释《木兰辞》中木兰为何要替父从军、自备战马和武器这些原因时,有的学生用阅读过的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著作以及当时的府兵制等等来诠释。有的学生则联系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花木兰》来品评木兰的形象特征。又如高中学习《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文章时,学生在分析文章时,能够引入读过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借助后者来了解前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阅读课内文章时,无论学生是引入背景介绍,还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样的阅读者,把歌曲、影视作品的阅读和古诗词学习、如何表达主题、如何渲染作品情感等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打通文字和情感、时代和人物以及背景与主题之间的理解障碍,准确地理解课内所选文章的精髓,无疑提高了文本的价值,都能促进文本的教学。

2.形成评价机制,促成阅读常态。对于语文课外阅读,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对阅读者的阅读数量、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良好的评价对课外阅读有着积极的意义。数量上的要求,阅读速度的控制,读后感、摘录、阅读批注等方面的质量,阅读面的考量,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交流分享,介绍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推介阅读素材,汇报阅读方法,要让阅读者有表达的平台,表达本身也是阅读的另一种体现。如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鉴赏”活动,让学生选择课外书目中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也可以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一部书,阐述推荐的理由,并与同学分享读这本好书的心得体会;其次是写作,写作的前提是阅读,写作的过程是思考,写作的目的是表现阅读的素材。可以举行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评出优胜者。

教师有意识的专业性引导,能促使学生自我阅读需求的生成,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有效,时间空间放大,实现语文学习向生活的拓展,呈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课外阅读教师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