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5-05-13 16:28宋一丹
卷宗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思想乐学

宋一丹

摘 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强调新课改的今天,中国传统的教育面临一定挑战,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教育,却发现其实古代的许多教育理念,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为迷人的风采,也为今人推开了一道更为宽阔的大门。孔子的 “乐学”思想即是如此。应该说,它对数千年后的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乐学;教育思想;现代教育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至今,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的“乐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乐学”,就是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幸福感、快乐感。今天,对孔“乐学”思想进行回顾与借鉴,对提高我们当前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乐学”思想浅析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之《学记》篇。《礼记·学记》中曰:“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论语》开篇即强调“乐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崇尚一种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由此出发,把学习境界分为三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认为,在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中,以乐之为最高境界,只有乐之者学习效果才最好,所以要强调“乐学”。

孔子认为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学习,同时学习时应该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这一点在孔子的得以门生颜回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是“乐学”一个典范。孔子曾赞扬他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礼记·学记》也正面阐述了善学者乐学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快乐之事的观点,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当然要快乐的学习不仅要靠学习者自身,教师的“乐教”也同样重要,孔子在其“乐学”思想中同样强调了教师“乐教”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自己做到乐学、乐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教师不仅要乐教,还要善教。简单地说,孔子身上有一种“向师力”,在 乐教”方面,他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典范在《论语·子罕》篇里,孔子弟子颜回曾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记述了孔子乐教、善教的实践活动。

2 “乐学”思想实施的困境

在孔子提出乐学思想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乐学”思想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在古代教学实践中发挥过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乐学”思想虽然源源不断地流淌了数千年,却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乐学”教育思想也很难成为教学的主角。而长期占据中国教学实践主导地位的恰恰是与“乐学”相对立的“苦学”思想。那么,乐学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为什么却始终没有形成磅礴之势呢?我认为这和乐学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乐学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教育,一旦涉及情感,教育就变得很难控制。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心理现象,虽然它始终伴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有着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人们无法轻而易举的控制情感。这是有关乐学思想数千年来整体发展缓慢,有时甚至裹足不前,难以成为社会教育思想主流的直接原因。它严重地影响了“乐学”思想的发展,造成了该思想虽源远流长却长期“曲高和寡”的局面。

其次,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和老师很难做到“乐学、乐教”。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都是考试要考的科目,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很有可能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学习,而且他们也没有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教师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一味地强调“死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以上这两点严重阻碍了“乐学”教育思想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角,让“乐学”思想难以投入实践。

3 “乐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当代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常常讲究一个严肃,庄重的教学气氛,似乎唯有如此才符合师生之礼,教学之道。这就使苦读往往流于形式,表面化。因为成功的求学者都知道,如果每天正襟危坐,上刑一般的苦学,那实际学习效果其实是事倍功半的。从生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在精神愉悦的时候,大脑皮层脑细胞处于相对兴奋状态,精神最集中,反应最机敏,思维最恬跃。如果此时处于学习进程中,整个人由脑到心到四肢百骸都畅通无阻,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那么吸收知识的速度则是事办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就达到了孔子所提倡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这“乐之者”的最佳学习境界。

我认为“乐学”的现代意义有一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乐教”,发挥情感管理的动力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快乐的情绪及气氛中学习,不仅能学得积极主动,而且能学得生动活泼,富有高效性及创造性,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施展。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心理学证明当人处于愉快的精神状态中时,精神最为集中,能够激发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其学习的效率是事办功倍,学习的效果也最佳。强调“乐教”,倡导快乐学习的情绪与气氛,可以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

(3)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只有当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才能以学为乐,遇苦不苦,苦中求乐,表现出正确的“苦乐观”。“乐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供必要的情感基础。这正是学生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我们对学生应努力加以培养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弘扬“樂学”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快乐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必然。孔子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之光。即使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现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引导现代教育正确发展的重要灯塔。

参考文献

1.藏梅.中国传统“乐学”思想今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报,2002(04).

2.吴静.学习即快乐,教育即发展.[J].中国科学教育,2005(11).

3.张召琪.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行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4.李如密.孔子的乐学思想和乐教精神.[J].江西教育科研,1992(04).

5.马荣华.孔子“乐教”“乐学”思想的现代和谐运用.[J].决策探索,2009(01).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教育思想乐学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