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5-05-13 17:37刘金凤
卷宗 2015年3期
关键词:隐性院校素养

摘 要: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本文从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近年来,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上。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1 隐性素养内涵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德、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

“素养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养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1/8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称为显性素养,水下7/8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这些是人的隐性素养。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同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蕴含了职业素养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里所指的“高端”不仅仅是高的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重要内涵。要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出发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它应包含技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态度等多个层面的关键要素。

2 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方位地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破冰”的问题。

一是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一些高职院校在围绕某一专业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实践课,各个课程自成体系,缺少沟通,很难形成为整体培养目标服务的合力和效果。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对独立,人才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相互割裂。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几门课程,而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课堂教育内容落后于职业素养理念的发展。时代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职业素养的内涵,而这正是教科书不能很好解答的,德育教育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多,且缺乏操作性。

三是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职业观念淡薄;缺乏对知识的实践性体验,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实训与实习的指导经验;缺少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背景。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优势的发挥。

四是校企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校企互动机制。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3 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点设想

高职院校要把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

第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人学开始,就要抓住時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贯穿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隐性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尤其是职业规范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或组织社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三,将深层次校企合作作为加强隐性职业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以实践为载体的职业素养教育,既不能脱离企业学校自己搞一套,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企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接受企业的教育。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和评价。

第四,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考评应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从课程考核入手,如课程标准中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更深层次上,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评价模型。

第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立校企文化共融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或者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搭建职业素养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 总结

总之,高职生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的进行,并不是学校单方的职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湘岳 陈留彬 职业素养教程2014.7

[2]黄胤琛 高职学生教育方法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1.20

[3]付晓容 浅谈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与职业.2008.5

作者简介

刘金凤(1978-),女,山东省潍坊市,现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隐性院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