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思政人才队伍建设与路径创新

2015-05-13 17:37武尚飞
卷宗 2015年3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队伍建设

武尚飞

摘 要: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向。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以及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创新,以此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应当说是一项既具有理论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工作

关键词:思政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创新

1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

1.1 人才问题

尽管近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干部队伍的现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年龄老化。到目前为止,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公务员是少之又少。二是层次不高。现在的干部中。大專以上学历的占不到1/3de 比例,其中“70后”的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仅是初高中毕业,三是数量不足。由于年龄老化,即将出现大面积退休现象。这样的干部队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 机制问题

优化干部队伍的根本措施是加大选育力度,而现行选育机制又不能满足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补进慢。虽然从1997年起,区乡党政机关每年通过招录、公选、军转安置补充了一些公务员,但由于有的地方规定“缺三补一”,且每年新招录人数没有刚性规定,补充数量远跟不上退休数量。二是渠道窄。当前,党政机关选人进人主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机关的“三门”干部较多,另一方面虽然上级机关现在公开选调工作人员规定要有2年基层工作经历,但由于要求必须具备公务员身份,其实质还是在体制内选人、在大多数的“三门”干部中选人。三是流失快。由于更高层次的公开选聘,致使一些年轻同志在基层工作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工作上,而是放到复习备考上。工作满2年的公务员,以平均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被市级以上机关选调走。党政机关如果仍然按照现有人员补充模式推进,不久将来可能会出现“上下两头”源头均告萎缩的窘况。

2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创新

2.1 要在教育手段上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过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正常的政治课、听报告、出板报、开小组会、读报刊等等,这些传统方式方法,信息传播缓慢,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大部分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的全力投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创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良好物质基础。多媒体技术条件下,青少年学生多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逼真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等,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应当把学校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户外广告、网络等,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形成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2 要在形式方法上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思想政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尽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网络框架,形成以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团委、学生管理部门等为主的教育体系,齐抓共管,重点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基本素养上方面下功夫,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教育目标和实施办法。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宣传,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由党,团,队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舆论宣传工作例会制度,严格纪律,加强管理,协调全校宣传舆论工作。板报实行主编负责制;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3 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关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学术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宽松自由且充满活力的环境。高层次人才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上的稀缺性,高校间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促使他们的流动性加剧,如何稳定这样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是所有省部共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高层次人才稳定不了,队伍建设根本无从谈起。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兴趣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人才资源视为第一战略资源,在以人为本理念、国际化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授治校理念、大学经营理念、知识经济观念和自治组织观念等的指导下,结合需求--动机激励和兴趣--动机激励理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来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4 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按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创建文明学校为龙头,大力开展师生广泛参与、富有成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其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学校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5 新机制思路的创新

从探索新机制入手,从选人、育人、留人等主要环节入手,在优秀人才选育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一是高起点引才。在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和实施“千人引才”计划的同时,把选拔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目光聚焦到“985”、“211”高校优秀毕业生上来,面向全国公开选聘28岁以下“985”高校毕业的本科生、30岁以下“211”高校的研究生。二是高标准选才。为适应党政干部工作需求,选聘过程中笔试环节淡化对专业知识的考核,突出逻辑思维、语言感知、分析判断以及写作能力的测试。面试也跳出原有结构化面试内容和模式,突出社会感知、情商、人生观世界观家庭观的考核。三是高质量育才。

根据选聘人才所学专业分别安排到城建、招商、信访、开发区等经济建设和信访稳定一线以及一些综合部门进行摔打磨练,实施“四个一”链条式培养,即每人量身定做一个培养培训计划,每人各有一次半年以上的乡镇和企业实践锻炼经历,每季度集中交流一次工作学习体会,每人明确一名县处级和一名乡科级正职干部作为其“成长帮带人”,确保能够快速成长。四是高待遇留才。成立人才储备培养中心,从全区面上调剂20多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受聘人员人事关系暂放于该中心,作为乡科级后备干部管理两年。第三年适时拿出一定数量的科级领导岗位定向竞争性选拔,没有竞争上的根据其专业在征求本人意愿后,安排到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腾空储备中心人员编制,然后再滚动操作,保证后备人才源源不断。

3 结语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我们提出高校思政人才队伍建设与路径创新,其目的就是积极探讨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合理模式,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琚颖颖;王东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葛贤平;琚颖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规律管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苗云飞;;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张金;蒋津君;任涛;;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12期

[5]李彩芳;汪春莲;;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6期

[6]古丽尼莎·阿吾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3期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队伍建设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管理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