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分析

2015-05-13 19:31罗璐
卷宗 2015年3期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在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城市化是近代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志,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矛盾,一味的圈地建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实现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转化为依靠第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发展,使人民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依,病有所靠,集聚农村生产要素,规模化农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不仅要注重数量,规模,速度的发展,更要注重其质量的提升以及人口、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城镇化效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市民化成本与收益量的角度,分析2007年—2011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效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的效率;市民化成本;市民化收益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让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后更好地生产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城市,享受与城镇市民同等的权益,要让青少年、老年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在城镇中找到生存空间。然而要让农村人口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需要对城市建设,农村人口的各方面进行完善。本文拟从市民化成本收益率角度分析市民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继而分析江西省城镇化的效率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市民化成本与收益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成功的进入到城镇工作,获得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的基础上,获得与城镇居民一致得社会认可及权利,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方面都享有同等权利。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均等化的过程。

2.1 市民化成本

本文考虑的市民化成本并不是单纯的农民工转移到城市所需的短期成本,而是以城市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為基点,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多个层次的成本分析。

2.1.1生活成本

生活成本是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物质精神活动所需的成本,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性支出各方便,本文中用每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来描述农村居民进入到城镇后生活所需要的成本,在统计年鉴中,居民消费性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不仅包括了生活成本,并且将教育及保健统计在内,因此我们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来体现生活成本,智力成本以及自我保障成本。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在农村生活也需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定义市民化基本生活的成本即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减去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并统称之为生活成本。

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市民化的生活成本;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为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2.1.2 住房成本

农民工进入到城市生活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住房成本为农民市民化后为了获得人均标准住房面积而支付的人均支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实施,住房的不断增多,农民工逐步进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也在不断变化,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江西省2006-2011年间新型城镇化的人均成本收益,因此住房成本的计算为每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成本,由于人进入到城镇后生活,住房是一次性投资,因此计算出人均居住面积对应成本后,应除以工作年限,男性为40年,女性为35年,因此平均年限为37.5年。

计算过程中,以2011年单位面积造价为基准,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年人均居住面积;为第年单位面积建造成本;为第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第年的住房成本。

2.2 市民化收益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从家庭角度分析,实质上是家庭义务劳动的货币化,

市民化农民成本收益除了农民工进入城镇工作所得到的收入的增加以外, 还有农村改建而形成的产业集聚较之旧农村时代增加的收益。由于本文所分析的都是基于市民角度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其收益可以仅用农民工在进入到城镇后所获得收益减去农民工在农村生活的收益来体现。

现定义市民化收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3 市民化成本收益率

成本收益率=市民化收益/市民化成本

表3所得到的的成本收益率都是大于1的,由此可见,从长远角度来看,城镇化的建设是收益显著大于成本的投资,当然,未来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会需要更多的成本,届时我国的经济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

3 总结

城镇化建设的效率的高低主要由城镇化所投入的成本以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效益综合决定的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城镇规模的扩大,而是强调在各产业协调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各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突破,从市民化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一个真正高效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高成本收益率并且高质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禾、刘林平、万向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

[2]蔡慧敏.新型城镇化引领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3]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历史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11).

[4]陈广桂,孟令杰.农民市民化成本收益率与城市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N].江西农业学报.2008 (9):169-171

[5]陈柳钦.轮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产业结构转移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5,1.

[6]方亮.中国城镇化概念与水平测度研究综述[N].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7]高宜程,王茂军.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一种方法的讨论基于晋城市的个案[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92-97.

[8]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9]胡日东,苏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5).

[10]姜爱林.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2(6):27-30.

作者简介

罗璐,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