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现状的思考

2015-05-13 22:31陈莉
卷宗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贫困生计

陈莉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的正确引导下、国务院下发关于《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部署下,本文通过对自然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的调查,以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新村为样本进行抽样,采用数据分析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法,以期用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专业知识提出有建设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致力于改善和解决灾区贫困问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人口;生计;贫困

1 地震灾区脆弱性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地震灾区的脆弱性含义解析

在研究地震灾区人口生计之前,首先应了解除了地震为灾区带来的系类问题外,其自身的固有问题对灾区人口生计的影响。以较为全面与客观的方式,对灾区重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探索。在结合多位学者对脆弱性的概念后,以研究最终要探寻重建方向为重点,本文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 子系统、系统组分) 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它是源于系统内部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 只是当系统遭受扰动时这种属性才表现出来。系统的内部特征是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 而扰动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 是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 但这种驱动因素的用是通过影响该系统内部特征而使系统的脆弱性发生改变, 并最终通过系统面对扰动的敏感性以及应对能力来体现。”[1]

地震灾区由于其自身条件,如交通、资源、人力等原因本身所有的缺陷,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较为隐形的存在贫困根源。然而由于地震原因,导致地震后多数贫困人群无力自救,最终在自然灾害中暴露其原有的脆弱性。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灾害贫乏区的人口生计脆弱性,即处于自然灾害贫乏区的人民,因其地理位

置的局限性,其交通的不便性,可被当地人民利于的资源的局限性,以及当地教育水平的落后性,以及人民对外的开放性等局限,导致自身系统本身就有极大的不足性以及其发展的局限性。最终形成内部系统的脆弱性。当地震这一外部因素发生时,由于其内在的脆弱性,无法解决这一外在灾害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其脆弱性更加明显或助长其脆弱性的加重。

1.2 研究地震灾区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性的意义

所谓生计(livelihood),就是指谋生的办法,或者说是指一个家庭为获得维持家庭人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而采取的活动。参与式发展之Chambers andConway(1992)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们能应对胁迫和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和增加资产,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为下一代的生存提供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以及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 [2]

贫困人口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改善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重要事项。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在我国山区农村,因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口生计问题逐年突显,贫困人口集中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人口生计脆弱性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時效性的。

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全面覆盖的小康社会。在这一伟大的目标激励下,研究人口生计脆弱性就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只有解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够让社会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享。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另一部分人至今任然还在改革的死角,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则是这一改革尚未跟上步伐的队伍。天全县处于四川盆地的周山区西缘,二郎山东麓,靠着青衣江。虽说生态环境优良,但是山区的交通相当不方便,造成其本地经济的滞后。

自2013年4月雅安芦山地震后,与庐毗邻的天全县也遭到地震的严重损坏,人民自救能力不足,政府救济能力有限,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原因,给当地人民的灾后重建带来相当大困扰。现在研究地震灾区人口生计脆弱性问题,可以借地震这一毁坏性灾害带来的全部重新开始之契机,针对灾区自身内部系统的不合理,外界不良阻力,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为更好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及建成全面覆盖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扩宽小康建设范围,更好实现高品质小康社会。

2 地震灾区贫困人口生计脆弱情况

2.1 地震灾区贫困人口生计脆弱的具体表现

贫困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或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况。[3]看病贵,上学贵,挣钱难是当地人原来贫困的主要表现。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我们所调查的地区贫困原因相当大一部分与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有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有57%的居民家人口都超过四口,并且大多数人口为六口,即一对老年夫妻,一对中年夫妻,一对子女。老年人多病,小孩子又要念书,两个大人供养四个人。并且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以务工为主,占调查的46%,还有个别特殊情况,如父母身体不好,必须要人照顾,因此留家务农,务农的人口占调查的39%,月收入低于1000元占调查人口的53%。也就是说,一对夫妻省吃俭用一个月就两千块钱。除去孩子上学的学费生活费,老人的就医费,几乎就没有钱可用。

在我们对当地人消费结构调查中发现,收入用于衣食住行的占77%,主要用于医疗的占24%用于教育的仅占20%。当地居民说:“挣的钱很多时候勉强够自己吃穿,都盼着不要生病,但是老年人哪有没个小病小痛的,咋个都要花费些钱来看医生。娃儿我们都想他能读书,没有文凭挣不到钱,就是读书太贵。作为大人的也只能想,他能读多少我们就算贷款也要养,读不走还是希望他出门打工,待到农村挣不到钱。”老弱留守家中,使得当地劳动力不足无法发展本地区经济,经济发展部起,生活水平不仅无法提高,教育医疗条件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状态!

现在他们处于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理位置。此次4.20地震摧毁了大多数人的房屋。在我们的深入调查访谈下,了解到很多居民原本生活刚好可以满足自己的花销,地震一来,房子没了,原本的生活节奏完全打破了。由于当地政府要做全面的规划,就算有一定积蓄的,也不能轻易开工。而反映最强烈的要数一些房屋受损严重的农户,政府资助政策主要用于那些已经将受损房屋完全拆除的家庭,而那些想拆却没钱建的困难家庭感到相当不满意。基础设施的缺乏为人民今后发展留下极大顾虑。

2.2 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脆弱性根源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 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 海拔高达7 556 m。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 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 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 除四川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 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 m 以上。最低的东部接近长江三峡处, 海拔仅70 m, 与贡嘎山相差7 400 m 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 在中国仅西藏、新疆可比。四川中部是一个盆地, 四面是山, 人口分布集中在川西、川东南的平原、丘陵地区。东、南、西北的山区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生态环境恶化, 干旱、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靠天吃饭, 生存和生产条件很差。地震灾区的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在这些地区中, 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最深, 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存在的制约性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因而加深了地震灾区的贫困人口生计脆弱。[3]以下是调查分析得出的部分原因:

虽说如今是21世纪,中国的社会保障已经取得相当大成绩,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依旧有很多农村人口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有的是身体向来比较健康,认为不需要花那份钱,然而,一旦有病,直接导致整个家庭致贫返贫。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了解到,很多人尚未加入新农保,由于其当前生存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因此也不愿意为今后储存,一些到达年龄的老人,要求其子女参保才能领费,也给大家造成一种不信任感。社会政策往往是好的,然而其施行却会受到很大阻碍。计划生育政策早在20实际8、90年代便开始推行,然而,农村人民依旧有浓重的养儿防老思想,家庭供养人口多,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家庭经济困难直接导致孩子教育受限,教育受限,人口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竞争,这导致的后续结果就是后代赚钱能力有限,最终变成恶性循环。

由于当地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够,天全县虽说有较好的自然景观,但开发能力弱,交通不通畅,较好的几个景点由于人去的少都没有修路,也没有特定的交通工具運输旅客,从而使人们想要进去旅游的愿望大打折扣,可利用的资源没能良好利用,因此经济不够发达。许多不能出门打工的人口还过着类似自给自足的生活,一旦生活有变迁,则自救能力几乎为零。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虽说当地经济不发达,却也有占地问题存在,当地唯一一个工厂,占了村民的地,村民只能依靠该厂生存,一旦遇到工厂效益不好,人民的生存能力大大减弱。且当地村民年老或患病时,连基本的土地供养自己日常生活的条件也失去了。这也是导致人口生计脆弱的原因之一。

3 地震灾害频发区建设

3.1 地震灾害频发区建设问题

地震发生后,最主要的是要最快速度恢复人民的正常生活。首先要给人民一个安身的地方。省政府办发布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等 11 个专项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务必坚持科学规划、科学重建,严格遵循建设规律,科学有序有力推进重建;务必坚持以 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将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到重建的每项工作中;务必坚持尊重自然、安全第一,重建选址应首先考虑安全,坚决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泄洪通道,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务必坚持可持续发展、致富奔康,要通过重建使灾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真正提高,不仅有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在搞灾后重建的第一件事就是政府要尽快拿出具体方针政策。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钱的想要重建,政府不让动工,要统一规划。自零八年以来,全国发生多次大地震。汶川、青海玉树等地震更是为灾后重建打下重要的基础,有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然而在芦山地震后,政府却迟迟不能拿出方案,具体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地区性问题。地质结构相当复杂,遗留地质资料较少,二是政府行政效率不够高,拿不定主意,拿定主意后下级政府执行力又不够,最主要是中国尚未建立起一个专门系统的对这种应急事件进行统筹规划。每发生一次事件,都要从头探索一次解决方案。给今后的重建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资金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家庭都领着国家拨的低保金。拿低保的人要重建一座房子,想来也是比较困哪的。政府是有补助,一户一万八千块。但是只补助那些拆了重建的人,许多农民也想重建,毕竟自己的房屋已经是危房了,但是这点补助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政府也提出特别困难的农民可以一定时间内免息贷款,可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民一旦到了免息截止日期,是不是又得把房子抵押出去,自己恢复一无所有。而关于那些根本没能力重建,放弃重建的家庭,一是领不到补助金,二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危房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连家都没有,怎么能够安心工作,继续生活,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材料运输问题。由于处于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必经之路都是坑坑洼洼,稍微大点的车一过就是满脸灰尘。如此落后的交通给重建也带来很大困扰。乡村公路没有不说,连主干道都不是水泥做的,这种情况下,想要重建都比较困难。

3.2 地震灾害频发区建设方向探索

从根本上说,可持续生计的恢复和重建,关键在于从微观层面提升农户的生计资本存量,同时辅以宏观层面的结构和过程手段,使农户能够在有利的制度、政策和文化环境下优化生计资本组合,创新生计行动,开拓生计空间,实现生计恢复。鉴于目前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存量不足、生计策略受限的状况,要实现可持续生计目标,笔者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该为农户的生计项目提供资金和金融支持。通过有计划的产业发展项目整合多方面资源投入贫困村之中,同时在信贷政策方面给予贫困村农户适当的倾斜。乡村公路、通往景点的路,以及道路交通工具的配备,都是可以思考的解决办法。修路的资金国家和政治牵头,社会捐助可以补贴一部分,在由当地的劳动力来完成。一是合理分配了资金,二是将社会捐助用在了最迫切的地方,三可以以工代赈,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让当地人民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更有归属感。

政府要积极为灾区农户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劳务培训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予实质性的物质帮助时,也该考虑到当地今后经济的长远发展。开展劳务培训,让灾区贫困农民自己掌握技术,长远发展。

政府要继续巩固通过灾后重建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果,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户购买大中型生产性农具和耐用消费品的补贴力度。重建政策的考量性,在制定政策期间,多问问群众的意见。能够在考虑公平的同时,将资金发挥最大化优势。在颁布政策时应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合整体规划的才规划,不适合的就给予帮助,让大家自己去规划。

政府应引导贫困村内部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建立,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为农户创造与外部市场接轨的有利条件,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辅助性的解决灾区恢复重建中农民的生计脆弱性问题,增强农民自救能力与抵御社会风险事故的资本。

参考文献

[1]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3月第27卷第2期.

[2]蔡志海.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12.

[3]邰秀军,李树苗.中国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测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袁志华, 程波, 常玉海,杜会英.关于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年第4期.

[5]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2月.

[6]黎洁,李亚莉,邰秀军,李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部贫困退耕山区农户生计状况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9 年第5 期.

[7]李小云,董强,饶小龙,赵丽霞.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 年第4 期.

[8]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2009.01.

[9]杨云彦,赵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农户生计资本的调查与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贫困生计
BY THE SEA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