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养老问题破解之策

2015-05-14 19:51康越
前线 2015年3期
关键词:服务站照料全市

康越

社区养老是指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养老作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的第三种养老模式,彰显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目前,北京市共有城市社区2816个,其中199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582个,占58.23%。老旧社区主要分布在城六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老旧社区不仅老年人分布较集中,且养老条件滞后问题突出,亟待完善。

老旧社区的老龄化情形

2012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指出:“老旧社区是指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全、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 年代末,北京市分批建设了1582个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城区。据北京市老龄委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在全市老旧社区较多的城六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66.26%。除海淀区外,老年人口比例均已超过22.15%,超出全市平均值(20.3%)近2%。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在老旧社区数量较大、较集中的和平里、团结湖、三里河、魏公村、羊坊店、青年湖、樱花园等区域,随机对200位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和调查,涉及的老旧社区共计34个。从此次调查数据看,北京市老旧社区老龄化程度与全市整体水平差异较大。

第一,高龄化趋势显著。在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岁占49.1%,而老旧社区老年人口中同比只占29.50%,比全市水平低近20%。但是,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70-79岁老年人口占比高达45.5%,比全市水平高出1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8%。整体而言,老旧社区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70.5%,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9%),呈现出高龄老人居多的特点。

第二,空巢老人居多,老老照护现象突出。从居住形态看,在老旧社区老年人中,单身独住老年人为15.5%,夫妇同住为56%,与子女同住为26%。单身独住和夫妇同住合计71.5%,空巢现象明显。

从日常生活看,自己或夫妻共同料理的高居榜首,共計143人,占71.5%;受子女照顾的38人,占19%;另有8人雇佣小时工,6人雇佣保姆,5人依托社区托老所养老,合计仅占9.5%。老年家庭中,老老照护现象突出。

第三,社区养老意愿强烈。目前,老旧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模式。对于今后的养老方式,55%的老人(110人)希望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或上门服务居家养老;31.5%的老人(63人)希望在子女照顾下居家养老;13%的老人(26人)希望机构养老;0.5%的老人(1人)选择雇佣保姆。

老旧社区的养老现状

从老旧社区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看,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老年人社区养老的现实需求相比,仍然不容乐观。

在居住环境上,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相关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活动 。可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老旧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是居住空间相对较小,室内无障碍环境改造滞后。北京市的老旧社区基本上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以小户型为主。本次调查发现,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的一居或两居室占全部房源的47.5%,普遍存在没有独立的客厅、卫生间小的问题,且普遍没有进行室内空间的无障碍改造,不仅导致与子女同住困难,而且对于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人日常生活照护等多有不便。

二是步行梯居多,上下楼不便现象突出。在老旧社区的居民楼中,除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部分社区外,住宅楼基本以5层左右的步行梯为主,普遍没有配套电梯。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89%的老年人居住在无电梯楼,其中56%的老年人居住在3层及以上楼层。上下楼不方便已成为困扰老旧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为老服务上,2000年以后北京市为改善社区基础建设和养老条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2001年为贯彻落实民政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筹建了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等;2008年推出“9064”养老新模式;2009年推出“九养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市社区养老条件的改善。但客观地说,老旧社区相关服务缺失仍然明显,在诸多方面有待完善。

一是配套设施滞后,缺乏老年室内活动场所。闲暇时间长是老年人的共同特点。对于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社区内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老年活动设施缺乏仍是许多老旧社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本次调查中,48.7%的老年人表示所住社区缺乏室内老年活动设施,只有4.7%的人认为有充分的设施。许多老旧社区的老年人常年在户外的露天环境中下棋、聊天,冬冷夏热,既不方便也不利于健康。

二是社区医疗服务站场地小,服务内容单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北京市社区医疗服务站已基本普及,但是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在本次调查中,老旧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多借助原有的居民楼或社区办公用房,有的只有50多平方米。由于场地小、工作人员少,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内容主要以提供日常药品为主。被访的92.2%的老年人认为去社区医疗服务站主要是取药,而78.3%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医疗服务站目前提供的药品种类无法满足需求,因药品种类少,经常要为了买常用药而不得不到大医院排队。同时,与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息息相关的体检、康复等服务合计只有5.8 %,并且普遍没有开展预防、上门等服务。

三是社区日间照料及上门服务薄弱,服务失衡问题突出。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和上门服务是缓解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顾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次调查发现,老旧社区普遍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构。与居家养老意愿强烈的现状相比,日间照料机构缺乏的问题显而易见。原因大致有三:一方面,日间照料需要一定的无障碍空间,但老旧社区普遍缺乏场地,而且前期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日间照料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收半自理和半失能老年人对照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难度大。此外,由于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不同于养老机构,对照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责任目前没有很好的界定。

完善老旧社区养老的对策

研究表明,就养老方式而言,老年人最初依靠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在条件不得已时才转向寻求公共支持。在本次老旧社区调查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居家养老意愿的老年人达到86.5%。这就是说,在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完善老旧社区养老条件已刻不容缓。

首先,调动各方力量,完善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因无电梯导致上下楼不方便,是影响老旧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原因之一。无障碍环境的改造,一是要认真落实《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老旧社区,落实市、区两级财政经费,加快增设电梯。二是着力研究破解增设电梯中的问题。对于后期运营,结合目前老旧社区缺乏物业服务的现状,可以采用外包服务模式,由政府通过统一竞标方式选取服务商,居民协商承担运营费用,实行政府监管下的市场化运作,最终使老旧小区改造更贴近老旧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三是要多渠道宣传为高龄、独居老人创建无障碍环境的必要性,凝聚社会共识。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由政府资助或以购买公共服务形式进行。同时,积极引导市场研发适合老旧社区小空间的无障碍改造产品。针对部分特困群体,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基金会、提供低息贷款等形式提供帮助。

其次,高度重视预防和康复服务,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站功能。预防和康复服务是国外为老服务的重要经验。良好的预防措施和康复条件,对于控制和缓解各种老年疾病、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鉴于老旧社区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现实,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将预防和康复服务放到首要位置,尽快解决社区医疗服务站场地和医师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一方面,通过为社区医疗服务站配置全科医生、增加老年人常用药品种类、开设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方便老年人就医。另一方面,鼓励开展上门服务、预防讲座、康复服务,将服务和护理带进老年人的住所,控制和延缓高龄老人进入失能、半失能状态的速度。此外,在建设小型养老院或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时,充分考虑与社区医疗站的医养结合。以街道为单位,根据辖区内社区医疗资源、老年人口总量、分布特点,划分若干个区域,进行资源整合或配套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事实上,就诊环境和预防条件的改善,对于提高老旧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缓解老年空巢家庭长期老老照护的压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挖掘资源,逐步解决配套设施不足问题。老旧社区与新社区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缺乏配套设施,因此,完善为老服务首先必须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一是用好周边单位资源。老旧社区周边的单位资源较为丰富,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有老年活动场地的单位向附近居民开放,通过轮换使用等方式,达到一场多用,既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又为无活动场地的老年人提供方便。二是充分利用剩余公房。1998年房改之后,虽然绝大多数公房产权已经私有,但是,在老旧社区中仍有部分房屋产权属于公房性质,可以积极探讨符合条件的此类房源再利用。三是注重住宅改造与为老服务机构一体化的设计。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市已列入改造计划的882栋简易楼,对有重建计划的简易楼应明确规定必须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服务站、活动中心等。另一方面,立足长远,注重更长远规划。在目前的老旧社区中,约有6.5%的住宅建成时间已接近60年,有18.5%接近50年,未來应充分利用改造机会,合理规划,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社区场地不足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叶再春

猜你喜欢
服务站照料全市
学中文
贵州首个标准化7×24政务服务站正式运行
翠苑一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揭牌
帮你加油
帮你加油
痴呆照料面面观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