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363”
——河南省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发展历程

2015-05-16 01:31胡传杰
河南电力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电业局电力工业热电厂

胡传杰

“363”电厂外景

1953年10月24日,郑州西北郊美丽的贾鲁河畔,一个代号为“363”的建设工地上,一座高耸的烟囱冒出了凫凫青烟。一声汽笛长鸣,划破了宁静的天空,它在向世人宣告:新中国建立后,河南省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开始发电了,它掀开了河南电力工业史的第一页!

这一天距今已62年了,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它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称之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全省50千瓦以上的发电机总容量仅有0.93万千瓦。多数是柴油发电机组,最大的发电机组也不到1000千瓦。只有3.3千伏电压的送电线路也不足50千米。郑州明远电灯公司,也只有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共125千瓦容量。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安排了电力建设。

1949年3月4日,市政府接管了明远电灯公司,成立郑州电力公司。1950年8月1日,郑州电力公司改属河南省工业厅管理,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燃料工业总局领导。同年,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燃料工业总局从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抽调技术人员和干部,成立郑州电厂工程处,其任务是:扩建位于二马路的郑州电力公司和在郑州选址筹建一座新的大型电厂。

1951年2月23日,郑州电力公司与郑州电厂工程处合并,成立了郑州电厂。此后,又划归中南电业管理局。从此,郑州的电力工业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此时恰逢新中国正在编制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一五计划”里,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有两座火力发电厂。其中的一座在河南郑州,由中南燃料工业部组建的郑州电厂工程处新厂建设处负责筹建,另一座在东北阜新。

这两座电厂同一类型,同一设计,同一建设规模,装机容量都是2X0.6万千瓦,汽轮机、锅炉、发电机等全套设备都是苏联提供。郑州工程代号为“363”,“363”也就成为当时这座电厂的代名词,流传很久。直至1953年10月29日,1号机组正式发电,在“363”工地举行典礼时,这座电厂才定名为郑州南阳寨电厂,后来又更名为郑州火力发电厂。

“363”电厂从1950年5月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勘测选址。电厂选址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和铁路运输条件,郑州北郊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它是淮河水系支流之一,全长255.8千米。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363”电厂厂址就选在了京汉铁路西侧的郑州南阳寨村西北隅的贾鲁河畔。20世纪50年代,贾鲁河水面很宽,水量充沛,两岸一派田园风光。电厂水泵房就建在河道南岸的小转弯处,向东不远就是贾鲁河南阳寨闸坝,是为电厂调蓄水而建的。

1951年2月召开郑州电厂成立大会

苏联制造的0.6万千瓦发电机

电厂锅炉控制盘

“363”工程竣工发电后,定名为郑州南阳寨电厂,就是因毗邻南阳寨村而得名,后来又改名为郑州火力发电厂。

第一篇章

代号“363”工程,于1952年12月7日破土动工。在“363”工程的工地上,2000多名第一代电业工人参加建设,他们中有中南燃料工业部从南方调来支援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有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木、泥、电、钳、焊、锻、铸、起重、锅炉等工种的八级大工匠和技师群体,有走出军营的转业军人,有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有走出农村的青年,他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带着理想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初期的电力工业建设中。

在“363”建设工地上,先后还有19名苏联专家与中国工人一起建设这座电厂。他们现场培训中国工人,现场解决安装、调试、运行中的技术问题,为顺利发电、为中苏友谊作出了贡献。1954年初,发电稳定后专家才陆续回国。

2000多名建设者在工地党委领导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以主人翁姿态,发挥聪明才智,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经过一年苦战,1953年10月24日,1号机组试运成功,同年12月29日,2号机组也投入运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电力工业书写了第一篇章。

1956年9月,“363”电厂进行了一次扩建,从东北哈尔滨拆迁来1台6000千瓦的西门子老机组,扩建为3号机组,“363”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8万千瓦。

在“363”工程开工后,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安排,洛阳制造工业基地的热电厂、拖拉机厂、重机厂、轴承厂、铜加工厂、玻璃厂以及三门峡水电站、郑州纺织厂将陆续开工建设,都急需电力供应。因此,“363”工程不到两年就建成发电,为洛阳工业基地、三门峡水电站建设提供电力输送。这也为此后的“郑洛三”电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63”工程竣工后的1955年7月,工地党委就成立了郑州热电厂筹建处(1957年4月与“363”电厂脱离后独立),筹建一座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供电、供热的热电厂。在1955年2月郑州热电厂选厂址后,先开工建设了变电站,安装了一台35/110千伏变压器,由“363”电厂变电站引出一条35千伏线路(南建线)作电源,准备升压110千伏向洛阳送电。1957年5月25日,郑州至洛阳110千伏输电线路架通送电。接着洛阳至三门峡110千伏输电线路也架通送电,一座列车发电站也泊在三门峡,“郑洛三”电网雏形呈现,支撑了当时的工业建设用电。

使命终结

“363”电厂的辉煌时期,为全省大规模的电力建设,输送了大批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为全国兄弟电厂培训工人数千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大型发电厂出现,仅有1.8万千瓦装机的“363”电厂,已无扩建条件,往日的辉煌也不复存在。1979年10月,省电业局决定“363”电厂与郑州热电厂合并,改名为郑州热电厂发电所。

20世纪90年代末,省电业局决定“拆小建大、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998年9月28日,省电业局在郑州热电厂发电所召开关停仪式,这是省电业局系统关停的第一座小火电厂。

近千名职工家属怀着十分复杂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关停仪式,他们知道关停意味着什么。在半个世纪的流金岁月里,他们爱厂如家,在“363”电厂这个大家庭里,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大办钢铁”“大跃进”和无数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风雨同舟,艰苦创业,携手奋进,代代电业人薪火相传,在河南电力工业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为河南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他们顾全大局,积极拥护关停决定。

“363”的历史和它的谱写者,值得后人敬重。

猜你喜欢
电业局电力工业热电厂
旗帜的力量——国网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纪实
电业局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论
电业局人力资源规划之我见
自动化技术在热电厂电气中的应用
某热电厂风机电机节能技术改造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金山热电厂节能减排途径的探索
热电厂首获区域超低排放电价补贴
我国应用与发展变电自动化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