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跨越半球访拉美

2015-05-19 02:53
环球时报 2015-05-19
关键词:南美秘鲁拉美

●本报驻外记者 王骁波 王海林 颜欢 孙微 青木 陶短房 ●本报记者 林鹏飞 ●陈一 王晓雄

中国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18日抵达巴西,正式开始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四国进行访问。李克强总理这趟遥远的拉美之行,是他出任总理以来首访拉美,此行将飞行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也创下了他出访时间最长、路程最远、途经国家和城市最多的行程。尽管中拉远隔半个地球,但对拉美国家来说,中国与拉美的双边贸易额已迅速攀升至拉美的第二位,拉美国家的“双臂已完全向中国敞开”。巴西、秘鲁等国更期待李克强此访能够为“跨过大洋的中国新丝绸之路”——南美两洋铁路打下基础。一些西方媒体则对中国与美国“后院”的热络“不爽”,不过眼见老套的“中国威胁论”在拉美根本不起作用,他们开始改变手法,大肆渲染中国帮助拉美兴建的基础设施对环境和土著部落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问题专家吴洪英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西方一些人这么说背后有政治考虑,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戳破中国的计划”,但拉美政府和民众都不是傻子,对两洋铁路这样的拉美长期想做但无力做的巨型基建项目,拉美国家从政府、企业到老百姓都是欢迎的,这是拉美的主流声音。

“期待丝绸之路延伸到拉美”

“中国总理的拉美之旅意在重大投资”,法新社称,中国总理李克强18日抵达巴西,正式开始拉美之旅。中国与这4个国家的贸易几乎占了中国与拉丁美洲总贸易量的60%。李克强将在这些国家签订有关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等各方面协议。特别在巴西,中巴计划创建价值约500亿美元的巨型投资基金。报道称,李克强此次拉美之行将加强中国和南美的合作关系。加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访问的拉美国家,两位中国领导人几乎踏遍了南美最重要的国家。

拉美通讯社称,在李克强此访首站巴西,两国将签署涉及基建、电力、钢铁等众多领域的合作协议。中巴双边贸易额连续13年保持增长,从3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833亿美元。巴西外交部负责政治事务的第二副外长利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李克强总理访巴期间,中巴将签署36份文件,以经贸合作与投资为主。利马证实,这次中国企业有望在巴西投资的项目总额达533亿美元。除巴西外,李克强此访恰逢中国和哥伦比亚建交35周年,这是中国总理30年来首次访哥,也是中国总理20年来第一次访问秘鲁。而智利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南美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

“中国总理南美之行钱箱有多大?”“德国之声”称,中国将与南美四国在包括航空、农业在内的多个领域签署贸易协议。秘鲁、智利已同中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哥伦比亚也在寻求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在南美的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今年1月,拉美及加勒比海国家共同体领导人和高官首次齐聚北京出席中拉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未来十年中国将向拉美投资2500亿美元。

“期待中国新丝绸之路延伸到拉美”,秘鲁《商业报》16日以此为题称,李克强此访拉美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将为“通向拉美的新丝路”——两洋铁路打下基础。这一铁路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总造价约100亿美元,预计5年完工。秘鲁驻华大使卡普纳伊认为,两洋铁路对秘鲁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使秘鲁国内沿海与内陆地区经贸得以联通,也将使亚太地区的经贸往来更为便利。

《华尔街日报》17日称,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经济放缓引发大豆、原油、铁矿石和铜矿石等拉美国家富有的各种资源价格大幅降低。由于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拉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境,因此渴望中国的投资。报道引述巴西中国问题专家罗伯托·杜马斯的话称:“我们的双臂已完全向中国敞开。”与此同时,中国总理在全球到处为中国高铁等高端制造寻找机会。去年,中国对拉丁美洲的贷款总额达到220亿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的总和。中国企业也将投资目光从原材料行业转向制造业和农业项目。

西方渲染中国投资造成“环境威胁”

“两洋铁路将是李克强此次访问拉美的核心议程”。英国《金融时报》18日称,北京对海外直接投资越来越有兴趣,尤其是在道路、桥梁和铁路这些基础设施上。在南美洲,一旦两洋铁路建成,中国将能够绕过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增加对大宗商品例如巴西的大豆和阿根廷的铁矿石的直接进口。报道称,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不断上升,被看成将对美国近两个世纪以来的“门罗主义”形成挑战。拉美一度被认为是美国的“后院”。当年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就是为了阻碍外国尤其是欧洲对该区域的影响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增加在拉美的参与度,是为了抗衡美国在亚洲不断增加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存在。

英国《独立报》称,中国投巨资帮助建设两洋铁路,将使巴西“经济殖民化”。报道称,巴西在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关系中不是得利一方,这使得外界担心,巴西会成为中国的“经济殖民地”。2013年,中国竞购该国最大油田时,巴西曾出现示威。

除了这种老掉牙的“中国威胁论”,更多西方媒体则渲染中国投资拉美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英国《观察家》称,李克强访问南美期间将兜售两洋铁路,这条长约5000公里横跨南美大陆的铁路,将大面积穿越亚马孙原始热带雨林,势必威胁到雨林和雨林中生存的原著部落。

此前针对中国商人投资的尼加拉瓜运河项目,英国《金融时报》5月15日曾称,中国投资的尼加拉瓜运河规模如此宏大、造价如此高昂、经济效益如此不确定、中国投资者背景如此神秘、环境的潜在破坏性如此巨大,许多人对该运河能否建成表示怀疑。

不过,这类挑拨在拉美并不起作用。《环球时报》记者17日查阅了在巴西播发的有关中国的报道,除了几家西方媒体巴西频道谈论“中国投资威胁论”或“中美竞争论”外,巴西本地媒体都没有这样的议论。法新社称,明年奥运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也是奥运会首次在南美洲举办。作为拉美最大的经济体,巴西决心在奥运会召开前改变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破旧的面貌。来自中国的投资则将覆盖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为巴西解决忧虑。报道引述巴西总统罗塞夫的话称,“现阶段的巴西很需要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美国担忧中国“拉美攻势”

“中国加强在美国后院的力量”,德国新闻电视台18日称,美国推出了“亚洲战略”,更多地使用军事和政治手段。而中国则在南美更多使用“经济战略”。目前在拉美,美国霸权已经结束,中国打造的“平等关系”“互惠互利”更获得当地赞赏。

西班牙《世界报》称,中国在承诺通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来重塑亚洲新秩序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南南合作。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拉美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这必然使美国感到“不爽”,因为后者视拉美地区为自己的后院,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主角地位。德国《商报》称,“在南美,中国取代美国的地位”。自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与拉美贸易量翻了20倍:中国现在已经是巴西、智利和秘鲁的头号贸易伙伴,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面对中国的攻势,华盛顿无计可施。

美国《福布斯》此前的报道曾经称,“当美国睡觉时,中国征服了拉美”。文章称,在锁定亚洲和非洲之后,中国巨龙正垂涎美国的“后院”。对美国来说,要付出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毫不夸张地说,同拉美的贸易对于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是至关重要的。直到2006年,美国对世界127个国家来说还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只有约70个;而到2011年时,局面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包括巴西和智利在内的124个国家将中国视作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只有76个。报道称,美国需要制定一个明智的、积极的、一体化的政策,要找到并满足南方邻居的需求,这样才能将他们争取过来。否则,“来自南方的热浪将是从巨龙口中喷出的烈火”。

香港《南华早报》称,按冷战思维将中国与拉美的关系视作挑战美国的战略,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中国与拉美的关系与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没有什么两样,尤其是美国自己在2013年也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报道引述拉美问题学者文森特的话称,拉美国家有着强大的民权社会,人们有着自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与美国相一致,“中国公司只是希望获得美国和加拿大公司在当地享有的同样权利”。▲

猜你喜欢
南美秘鲁拉美
南美小城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复古又Chic南美插画家笔下不一样的女性力量
秘鲁柑橘将免税进入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