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巧用自学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2015-05-21 15:24樊志敏祖国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自学交流

樊志敏 祖国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材料、教师之间的一次次真情的“交流”。交流意义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要有充分的话语权,有交流的基础,有想交流的需求,有会交流的能力。

一、设计“自学案”,让教科书成为学材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显现激活态势。这种研究启示我们,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而我们的教学中却存在许多与此相背离的问题:

上课了,学生还不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甚至有时候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课堂是教师的事而与自己毫不相干,学生成了课堂的“听客”和“看客”。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放在同一起点上按同样的速度开展教学,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跟不上教学的步伐,甚至造成学生发展的严重分化。

忽视教科书的应有价值,教科书情景对话式编排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意图,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只把教科书当成了教师的教材或学生的习题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让学生把人手一份的教师的“教材”变成自己学习的“学材”这一问题时始终没有得到充分解决。

要解决制约学生发展的这些问题,重点应该是解决好教科书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解决好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教科书这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的问题。应探索把“教材”变成“学材”的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提前接触新知识,让学生与新知识直面接触,对新知识充分思考,产生疑问和见解,对新知识的课堂学习有话语权。使学生想质疑、想展示、想交流,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课堂,让课堂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需要。

为此,我利用“自学案”引领学生利用教科书开展课前自学活动。“自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把要学习的内容依据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进行问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利用教科书进行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比如,《生命离不开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课的“自学案”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自学方法:

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书本材料、网上资源等),观察家中的水的使用和你家周围的河流、小溪等。

自学问题:

1.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为什么离不开水?你能举出除课本外的几个例子?

2.怎么能知道物体含有水分的比例是多少?不同的物体含水比例一样吗?

3.胡萝卜和土豆那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二、自学“自学案”,培养学生话语基础

“自学案”一般在上课的前一天发至学生手上,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突破课堂学习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可以在课下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充分学习, 时间可以自己掌握,资源可以自己收集,给学生学习充分的自主性,实现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尊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为学生的话语权打好情感基础。“自学案”设制的是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台阶”设计,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回答出来。同时,“自学案”给了学生掌控时间的充分自主权,只要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就可以在课下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充分学习,不存在被等待的尴尬,不存在被疑似落后的自卑。有的学生为了赢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会自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探索。“自学案”不仅保证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自学案”进行知识探索后,不仅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攀登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不再是零起点,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定的自信心。比如,在认识了地球的形状之后,通过自学《生命离不开水》一课,学生认识到关于地球还有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奥秘,激起了学生对学习地球知识的浓厚的兴趣,为课堂上能充分话语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是为学生的话语打好知识基础。“自学案”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的开发使用,围绕每一部分的学习,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和加工,设计合理的“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一系列问题,对教科书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步理解新知,并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有时,为了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教科书中相关的知识,许多学生还充分利用书面资料、网上资源、家庭资源等去积极拓展自己的学习。比如,学生通过《生命离不开水》一课的几个问题自学探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有了对地球的进一步的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80%的同学都能解决全部问题,30%以上的同学能利用书面资料和网上资源开展学习。

三、交流“自学案”,让学生充分享用话语权

通过利用“自学案”开展课前自学活动,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充分的思考。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他们或有自学后收获的喜悦、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有经过苦思冥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每位学生都等待着到课堂上去展示或探讨。这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认知和情感正好成了课堂上学生发挥话语权和享用别人话语的课程资源。

一是学生的认识得到充分学习和交流。“自学案”在课前就发给了学生,经过课前充分的学习,原先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对同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充分的思考。这样,在课堂上学习每一个新知识时,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从自己已经思考的角度积极参与。

二是学生的问题得到充分质疑和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课改以来,“情景引入”教学模式的应用,从形式上,让学生进入到了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但是,驱动学生进入学习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人为创设的, 不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中自发的问题。 因此,学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度就会大打折扣。“自学案”使用后的交流则就不同了,它们是每位学生在课下自学时经过深刻的独立思考后产生的问题,并且是学生想急切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也乐意参与解决。“我的问题是……”成为“自学案”课堂的主旋律,解决学生自学和预习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在学习《生命离不开水》一课交流时,就连不爱表达的王欢同学也竟然能提出“为什么爸爸一晚没休息第二天手指变细了?”这样的问题。“自学案”的使用,使学生认识到课堂是一种需要,没有课堂,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就得不到充分的解决。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堂,使“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使“教师领着学生学”变为“学生盼着教师教”,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科书自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