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性的探讨

2015-05-21 03:46蓝祥铖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新课程

蓝祥铖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并挖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精神层面的内涵,以提升课堂学习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作用、有效果?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该方式的实践尝试来阐述自己一些独立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有效性

“这节课讲评试卷,我们精讲精练——”老师导入说“你们自已把试卷复阅一遍。待会儿我提问检查……”

师:譬如第6题选A,对吗?”。

生:不对,应选B!

师:选对了,那下一题呢?……

老师把“材料分析题与活动探究题”展示于黑板上。同桌、前后或左右的同学自觉分成若干小组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大声说话,甚至交头接耳议论着一些“风牛马不相及”的话题……课堂中激荡不断。这时为了教学预期设计不被打乱和冲击,老师及时给出理想答案并对那些“风牛马不相及”的话题提出了批评,甚至横加指责……

另一节观摩课(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交往有艺术”),师:“一女生过生日,我们该送她什么礼物?”;生:“蛋糕、手机。”“一本书、或一个发夹子。”“给她写美好的祝词,或点一首歌……”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突然一男生高喊:“送一个吻——”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送个吻!妥当吗?”老师惊奇而鼓励说:“既然大家对“吻”的话题感兴,那我们就‘吻的礼仪用场‘文明言行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文明言行生活中的危害等话题我们展开讨论。”众生情绪被点燃。接着被分成若干小组的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老师则来回巡走在各小组间引导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理由。不多久,各小组相继发言:“在一些西方国家,吻或拥抱是表达友好或礼貌的方式。在我们这里不应该……”有学生补充:“过生日送吻,在我国不应该。”另一小组阐述说:我们认为在西方国家吻是一种礼貌行为;中国对于吻是一种感情承认,而非礼仪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交往礼仪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纵观这两节课,我们不难看出两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但是对这“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一、课堂学习的主体有区别。第一节课教师心目中始终存在理想答案和“主体形象”,学生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把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是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闹。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探究,无论有无道理或正误都没有得到老师有效的指导。第二节观摩课师生、生生之间在非预设中互动,教师发挥“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引领作用,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内容进行“剪辑”与“加工”以优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区别。第一节课中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现实研究与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一些理解不足和偏差。很易见该教师认为课堂上分组即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就问题开展讨论即探究,甚至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出现矛盾冲突现象也没得老师有效指导而最终导致这新型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带来低效、或无效现象。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第二节课中的个体、小组、团队在明确分工与互助中完成共同学习任务,同时又具有明确的个人责任,其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教师“教”与学生“学”有区别。《思想品德》重在于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意志和信念的培养,行为实践的引导。第一节课被动接受式学习显然是无法完成这教学任务。反之,第二节课学生“自主性”尤为突出,表现有:学生参与和确定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策略,自主解决教材中的疑惑与问题;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生能进行自我调控,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等。所以有效课堂,教师的“教”根本指向是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其养成新学习方式的习惯。学生“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根据学科特点、自身爱好而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中给予有效“教”,不仅在“知识”,更重在“学习方式、方法”。正谓“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可见,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学习方式。结合这两节课谈谈增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我有如此体会。“自主”,即“学生自己学习”,相对“被动学习”而言,有“自主性”特征。“合作”即“合作学习”,有互助性,互补性、互动性特点,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探究”即“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在课堂中选择、组合甚至变通运用,都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探究的前提;自主、有效的合作可以深化自主的探究;自主的探究为合作的探究创造条件,合作的探究则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进一步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理解为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或团队等途径形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效性”可理解为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内容选择、组合或变通学习方式以实现学习效果上有收获与提高。它具体表现为:教学效益上,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习认知上,学生从少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情感态度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灵活用教材。“自主”即“学生自己学习”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譬如,第二节课中教师抓住学生自主提出“吻”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学生有了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其合作、探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正谓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外,《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素材来源于学科的发展,体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步,但是教材在反映这些进步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第二节观摩课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剪辑”与“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学习需要。这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做法。我们坚决杜绝类似第一节课那样被动式学习,以及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团队交流等赶进度、摆形式的低效做法。

2.合作学习,避免走形式。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没有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小组、团队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实践。譬如有计划地将个体、小组成员编码,合理地分配认知责任;在学习提问、课堂讨论或课外活动等不同学习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实践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要重新编排,以利于不同学生之间的了解、合作。当然,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平等参与,有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自己喜欢的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感受和体验。我们坚决杜绝类似第一节课那样被动式学习,以及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团队交流等赶进度、摆形式的低效做法。

3.探究学习,别陷入误区。在《思想品德》等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探究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与实践性。探究式学习应注意:(1)探究内容:课堂上因特定时间限制,师生要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因而有些内容并不适用探究性学习。(2)探究模式:探究式学习一般包括有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释评估、交流与推广等环节。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具备这六大环节,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层次、行为习惯、知识水平与思想意识有差异,如果像第一节课老师要求同一目标,会与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不相适应,活动自然无法有效展开,效率不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探究式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坚持低起点与宽适度,小坡度与促提高的原则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学生能力等有所改变以使得每位学生平等参与,有事可做。譬如第一节观摩课教师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明显是无效的。(3)探究结论:探究式学习是摸拟科学探究构建知识、培养情感、训练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或出乎预料,而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2001年6月

[2]《教师报·高中有效教学课堂应注意的问题》,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理念下对“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几点认识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高中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