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省蚕桑产业升级发展

2015-05-24 16:14
中国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蚕茧年鉴蚕桑

李 兴 范 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浅谈安徽省蚕桑产业升级发展

李 兴 范 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61)

从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并针对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蚕桑丝绸材料的应用领域、开创多元化的丝绸应用前景等蚕桑产业升级发展的方向,以期安徽省蚕桑产业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乘着“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东风,转换行业发展动力,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安徽省;蚕桑产业;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潜力;瓶颈;升级发展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蚕桑产业的比重逐渐下滑,而且在蚕桑机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其下滑趋势仍将继续。从宏观上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农业新业态的出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加快速,茧丝绸产业中蚕桑生产的下滑是必然趋势,并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正效应。从中观看,蚕桑生产在当前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仍然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仍难以割舍,这就导致蚕桑生产存续期与蚕农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比较经济效益的矛盾,即:蚕桑生产由于比较效益和土地产出率低,属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发展空间日渐缩小,但由于生态环境等刚性约束日渐增强,一时又难以完全抛弃蚕桑生产,尤其是在安徽省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等地区,生态环境要求更高,蚕桑在这些地区仍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难以取代的地位。从微观上看,安徽省现在有14万户蚕农,但在城镇化、工业化浪潮席卷下,青壮年劳动力将大量进城务工,蚕桑生产劳动力缺失问题将日益严重,谁来种桑养蚕,已经成为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不突破蚕桑生产省力化、机械化技术水平的背景下,生产优质蚕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高品质原材料将成为空谈。

蚕桑产业是古老的产业,在新常态语境下,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跃升,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第六蚕业”?古老的蚕桑产业如何培育新的增长点?诸如此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徽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的迫切问题,亟需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共同发力,借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契机,乘着“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东风,转换行业发展动力,用创新的思路铺就“徽派新丝路”。我们试图在分析当前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优势和潜力等的基础上,探寻蚕桑产业升级发展之策,以期推动安徽省蚕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近年来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安徽省2007年桑园面积5.33万hm2,蚕茧产量3.58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25.00元/kg,蚕茧产值8.95亿元[1];2008年桑园面积5.59万hm2,蚕茧产量3.87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16.40元/kg,蚕茧产值6.35亿元[2];2009年桑园面积5.33万hm2,蚕茧产量3.80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15.60元/kg,蚕茧产值5.93亿元[3];2010年桑园面积5.33万hm2,蚕茧产量2.90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20.20元/kg,蚕茧产值5.85亿元[4];2011年桑园面积5.00万hm2,蚕茧产量2.50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28.00元/kg,蚕茧产值7.00亿元[5-6];2012年桑园面积4.70万hm2,蚕茧产量3.20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31.94元/kg,蚕茧产值10.22亿元[7];2013年桑园面积4.30万hm2,实际投产面积3.00万hm2,蚕茧产量3.26万t,鲜茧收购年均价格33.56元/kg,蚕茧产值10.94亿元[8];2014年桑园面积4.30万hm2,实际投产面积3.00万hm2,与2013年持平,蚕茧产量3.10万t,比2013年下降了3.0%,鲜茧收购年均价格33.98元/kg,蚕茧总产值10.53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70亿元[9](表1)。当前,安徽省的蚕茧产量持续保持在全国第7位,中部蚕区第1位[6]。

表1 2007—2014年安徽省蚕桑生产情况

2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1 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10],以颍上县为中心的皖北优质茧基地也正在稳步推进。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调查,安庆、六安、黄山、宣城、阜阳5个市的蚕茧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87%,岳西、潜山、歙县、金寨、霍山、肥西、泾县、黟县、绩溪、青阳、金安、颍上、太湖、裕安14个蚕茧产量在500 t以上县的蚕茧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4%。而且,安徽省14万户养蚕农户中,有10 997户蚕农年饲养蚕种在10盒以上,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基础。

2.2 具有较为健全的蚕桑产业技术支持体系

安徽省现有省级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1所、蚕桑专业本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1家,为全省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个,覆盖10个主产县;有安徽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7个,覆盖7个主产县。另外,安徽省还有市、县级蚕桑技术服务机构33个,乡(镇)蚕桑服务站241个,蚕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714人,县以下基层蚕桑技术辅导员506人。体系较为健全、技术结构比较完整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已经形成,为安徽省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3 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链

安徽省现有1个国家级、20个省级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省级示范蚕桑专业镇、专业村,198个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有6个省、部级示范蚕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从源头蚕桑生产到丝绸终端产品的所有环节,蚕桑产业链比较完备。

2.4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已经使安徽省的蚕桑产业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1]。未来几年,资源加工型的蚕桑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将继续成为承接丝绸加工业的首选地区之一,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安徽省蚕桑产业的发展。安徽省与东部的江苏省、浙江省接邻,可以形成蚕桑大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2]

2.5 具有适宜的自然资源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全年无霜期200~250 d,10℃以上的有效积温4 600~5 300℃,年平均气温14~17℃,年平均降水量773~1 670 mm,夏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非常适宜桑树的生长和家蚕的饲养。同时,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具有较多适宜种桑养蚕的土地资源,而且两山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既不与粮棉争地,又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农产品多样化选择的压力也较小,市场发生波动时可以减少冲击。

3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安徽省蚕桑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光明并行,具体来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力弱;二是深加工工艺及设备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三是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四是外向型经济较弱,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五是企业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六是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强,发展的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七是工业对农业的支撑力度小,蚕茧的比较效益低,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八是丝绸的文化内涵没有在产业发展中得以体现;九是丝绸行业与产品的定位和丝绸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相匹配。

4 安徽省蚕桑产业升级发展的方向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到今天,要切实解决好存在的瓶颈问题,将安徽省蚕桑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蚕桑产业的升级发展。

4.1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首先,要抓住国家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主动参与融入,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其次,要积极引导蚕桑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皖南和皖西两大蚕茧优势产业带,将优势产业带的蚕茧产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支持江淮分水岭地区和皖北蚕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区域板块经济。再次,要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桑园向养蚕能手和大户集中,着力培育年饲养10~20盒蚕种的蚕桑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推进蚕桑专业镇、专业村的建设,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蚕桑生产集中度,形成优势产业带。

4.2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现代蚕业发展

一是,要在品种、技术装备、推广机制上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源头支持。二是,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建、助推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省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联合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农技部门等进行合作,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层级,构建覆盖全省蚕区、涉及农工贸领域、立体交叉网络状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主要瞄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每年选择1~2个重点方向进行攻关,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务求将联盟合力转变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联盟大联合的作用,将其培育成蚕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孵化器。

4.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

新型蚕桑产业经营主体是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蚕桑产业增效、蚕农增收的主要力量,要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有效抓手,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规范运作,既要有量的扩张,又要有质的提升,努力提高蚕桑产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民合作形式,由过去的单一合作向多元化合作转变、由农业上游合作向产业链合作转变、由生产互助合作向资本要素合作转变,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融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开拓于一体的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

4.4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拓展蚕桑丝绸材料的应用领域

栽桑养蚕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必须大力发展蚕桑资源多功能利用,形成多用途系列蚕桑新产品,使单一的养蚕缫丝向多元化开发转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多功能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发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市场开拓力度较弱,但其所蕴涵的能量,尤其是蚕桑产业的绿色潜能、营养潜能、医用潜能、再生潜能足以创造出数倍于传统蚕桑产业的价值,搭建一个崭新的蚕桑产业体系,即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第六蚕业”,前景十分广阔。

4.5 重新定位丝绸产品开创多元化的丝绸应用前景

一是安徽省的丝绸产业应定位于高端产品,形成高端系列产品的产业集群和高端市场,以弘扬中国的丝绸文化为主线,融合“徽文化”和“徽学”的精髓,形成安徽省的丝绸特色,创新和创意安徽省的丝绸产品。二是高档丝绸面料的升级换代向传统的绫、罗、绸、缎拓展,凸显丝绸风格。研发功能性面料,以抗皱、抗菌、免烫、抗紫外线为主;研发丝绸的经编织物,开发增厚T恤抗皱产品和户外高档系列产品;研发家装和家庭用高档丝绸用品,特别是成套的具有“徽派”文化特色的床上用品,包括丝绵被、被套、枕芯、枕套、床罩、靠枕、床单、抱枕、装饰物、睡衣、拖鞋、沙发用品等。三是提升安徽省丝绸服装的设计、生产水平和能力,在主产区的丝绸产业集群中建立丝绸服装企业,成立设计研发中心,根据丝绸品种的风格和服务对象,融合“徽派”文化元素,形成安徽省的丝绸服装特色。主要以高档丝绸休闲服装为主,研发丝绸的正装产品、晚礼服、户外服装。四是依托安徽省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研发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大幅丝绸绣画、具有安徽省历史文化底蕴和风景特色的全丝绸珍藏画册、丝绸工艺品、丝绸纪念品、丝绸装饰品、绢花、绢画、绢巾等。五是以安徽省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和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为主,以“徽文化”为主线,结合安徽省的丝绸底蕴,创意安徽省的“徽绣”,形成丝绸新的增长点。六是在丝绸产业区内,结合丝绸集群,建立“徽派”丝绸文化园。园内以丝绸文化的发展为主线,融合文化底蕴,结合旅游产业的延伸和拓展,让更多的旅游者在游览自然风景的同时,得到丝绸文化的陶冶,产生对厚重丝绸文化产品的喜爱,诱发消费动机,并转变成消费行为。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07:138-139.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08:132.

[3]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09:181-182.

[4]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10:223.

[5]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11:222.

[6] 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丝绸年鉴[M].杭州: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2014.

[7]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12:228.

[8]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13:221.

[9] 安徽省蚕桑服务站.全省蚕桑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EB/OL].安徽蚕业信息网,2015-04-27.http://www.ahcs.com.cn/Con⁃tent.asp?ID=8004&Class_ID=22.

[10]陆列嘉.我省形成两大茧丝绸优势产业带[EB/OL].中安在线,2008-11-03.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11/03/002147780.shtml.

[11]安徽省商务厅.“十一五”安徽省茧丝绸产业发展成果显著[EB/OL].安徽农网,2011-09-19.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1109/%7B9FC1EB3A-4E52-447C-8488-EEA46EDCDFFE%7D.shtml.

[12]佚名.安徽发展茧丝绸行业的有利条件和建议[EB/OL].中国纺织网,2009-05-06.http://info.texnet.com.cn/content/2009-05-06/239878.html.

[S88-9]

C

1007-0982(2015)03-0067-04

2015-04-30;接受日期:2015-06-26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成果推广项目(编号15E0608)。

李兴(1981—),男,安徽桐城,硕士,助理研究员。Tel:0551-62826593,E⁃mail:ahcss@sohu.com

猜你喜欢
蚕茧年鉴蚕桑
蚕茧与飞蝶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