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描美景,含蓄之笔蕴乡愁

2015-05-25 23:10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15年5期
关键词:故土余光中美景

【精彩段落】

书斋(zhāi)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chóu)缪(móu)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余光中《沙田山居》

【文章导读】

余光中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以其特有的笔法,写了他在香港“山居”阳台上欣赏到的景色特点,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既写了外在景观,又写了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那深深的割不断的故国之情更让人难以忘怀。

【精读感悟】

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着浓浓乡愁。这篇散文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美景,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作者融情入景,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以含蓄之笔抒发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将海、山、云、风等艺术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达出作者那份乡愁。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niǎo)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看似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盘亘(gèn)心中的乡愁不就是那层层绵亘的“山外山”吗?这种情感看不见,摸不到,“忽焉似有,再顾若无”,它总是那么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重阳节与中秋节是自古以来最能引起人思乡情怀,最能寄托乡愁的日子,可见诗人不仅思念祖国大陆,更是对中国大陆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诗人遥望故土,“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作者心中的希冀,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于是,作者将乡愁寄托于远行海轮扬起的白帆,让它带去对大陆的思念。“到了夜深……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潮”就是乡愁,这一句借海潮写诗人内心起伏的乡愁。

诗人出生在大陆,正处青春年少的21岁时,被迫离开故土,漂泊于台湾、香港、美国、欧洲等地,对祖国大陆魂牵梦绕,当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开往大陆的火车,那延伸着我心弦的铁轨,也必然是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振动着诗人的心魄,则更是将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拔动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因此,文章处处写景,而每一字都包裹着一份乡愁。

作者在结尾处卒章显志,以诗结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引领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眷恋故土,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作者简介】

余光中,现代诗人、散文家。1928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猜你喜欢
故土余光中美景
寻李白(节选)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故土情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