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傅红星:历史远比故事精彩

2015-05-26 07:33贾玉蕾
电影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辛格红星中美关系

文/贾玉蕾

导演傅红星:历史远比故事精彩

文/贾玉蕾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并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美,他用了九天时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以今人的眼光,这或许正是当代“中国梦”的起飞,是改革开放的开幕大戏。

即将在3月底上映的纪录影片《旋风九日》讲述的就是邓小平访美九天中发生的故事。当卡特紧张而兴奋地等待着邓小平的第一次来访;当邓小平在美国宇航中心看到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石头,像个站在糖果店橱窗前高兴的孩子;当邓小平在美国国会受到这些最难搞的政客追捧,纷纷找邓小平索要签名……九天时间,八十多场活动,二十多次宴会,二十多场演讲,十多次会见记者。他一个人舌战美国CBS、NBC、ABC三大电视台,四大电视网的金牌主持人提问,邓一个人,稿子都不用,唇枪舌剑。

这些凝结在胶片上的历史画面,都将随着历史影像资料的重见天日,出现在《旋风九日》中。

多年前,导演傅红星想拍摄一部关于美国总统卡特的生活传记片。在做资料调研的时候,邓小平多次“走”进了他的故事生活中。直到2013年,条件成熟,傅红星把邓小平的九天访美拍成了纪录电影。

中美关系是重大,邓小平是重大。这类重大历史题材、历史人物必须经由中央批准。三个月的备案期不仅审题材,还要审导演。傅红星自然是这类伟人纪录片的不二人选:国家一级导演,创作了上百部影视作品,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周恩来外交风云》还是1998年度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第一名,《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为人熟知……

一直到2013年12月,十八大开完后,这部关于“邓小平访美”的纪录片才被批准,同时被中央列为2014年的四个重点片之一。

《旋风九日》虽然是国家重点影片,但所有的资金都是从社会上自筹的。“我们对钱的要求很高,也要审查钱的背景。这个钱不能瞎来的,会给邓小平抹黑。到现在也还在找钱,都是一笔一笔进来的。”

导演傅红星很清楚,只有资金自由,才会有制片上的便利。

影片的最终得以推进还要归功于制片人吕木子。2013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她偶然间发现了很多关于邓公访美的解密影像,并组建了当地的制片团队:执行导演悌悌是美国纪录片届大鳄迈克尔·摩尔的御用执行导演,而作曲则选用了七次提名奥斯卡,拿过两座奥斯卡奖杯(编者注:分别是1997年《情人日记》和2011年《不再是陌生人》)的温迪。同时,考虑到内地市场的受众,也加盟了内地的著名音乐人董冬冬夫妇与王铮亮,分别负责主题曲的编曲、歌词以及演唱。除此之外,贾樟柯的御用录音师张阳,著名电影剪辑徐京也是幕后主创……

2014年5月,华盛顿,采访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现场。

“所有解密档案,都是一页不落全翻译出来,再看哪些有用。”

《电影》:您如何看待邓公访美这九天?

傅红星:邓小平访美时,中国什么都没有。他在美国说,中国是一个缺乏偿付能力的国家,但他要引进美国的技术、资金、人才乃至好的管理制度,但付不起钱。能做的就是说声谢谢,Thank you。美国人被他的直率与幽默征服了,有一说一的直率和不掺虚假的幽默。他用九天,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私下他曾说,你看那些跟美国交好的国家,都富了。跟美国打仗的国家都穷着呢,是要跟美国好?还是跟美国打?30多年来,对美外交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外交之一。这九天是中美关系中最甜蜜九天,双方都毫无异议。可以说,中美关系恩恩怨怨三十年,从没有一件事这么高度统一过。

2014年5月,导演在美国首任驻华大使伍德科克家中与大使夫人合影。

《电影》:但这九天在以前很少被提及。

傅红星:《邓小平传》里,这九天就是他戴着美国牛仔帽,或者是在肯尼迪中心,演出结束后上台亲吻孩子。这让很多美国人眼含泪光,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不是红色魔鬼。他带着新影厂的摄影队,带着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把在美国的一言一行每天发回给全国人民看——过去毛泽东是神秘的,但这一次访美,向全世界显示了邓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电影》:着手这个项目时,在资料方面,您觉得最缺失的是哪一部分?

傅红星:影像。目前比较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是陈天璇写的《邓小平访美那九天》,他是《黄飞鸿》的编剧,跟徐克是好朋友。他是唯一全程跟随邓小平的华人记者,所以写的东西很有价值另外还有不少散落在别处的资料。在我采访的所有人,他都没有采访过,他也成为我的采访对象之一。

《电影》:怎么才让那些美国政治大佬出镜接受采访?

傅红星:打动他们。一开始他们也是拒绝的,很难约到,也通过很多渠道,通过中央有关部门想办法,但主要还是我们的诚意和题材本身,这也是在做抢救工作。卡特今年91岁,基辛格92岁,老布什91岁。当年这些亲历者中最年轻的也都六七十岁了。还得益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的这七年多,我把影像当做档案来看待,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档案。我们的片子也是带着抢救的性质在做,为了能更长久地保存,我们用的都是4K摄影机,这部电影的投资很大。

2014年7月,波士顿,《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家。

《电影》:4000万的投资?

傅红星:最初预算是4000万,最后降到2500万,把制作费用省出来。

《电影》:算起来最花钱的地方应该是买资料了。

傅红星:对,美国购买资料很贵,每秒200美金。全片有40多分钟都出自这些购买来的资料。美国方面很公道,我先花很少的钱,买他们的小样,选好后再谈一个价钱。影片用多少,付多少钱。如果是先买再选用,根本买不起。小样虽然便宜,因为涉及到的机构很多,每分钟的价钱也不等,从十几到几十美金都有。美国的专业体现在哪里?会有专门的资料团队去各大资料馆找资料,费用高也是高在这个阶段,我们到现在还养着美国的制片团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资料。

《电影》: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这些解密资料,不是说50年后机密资料才能解密么?

傅红星:在美国是30年,但我们国家还没有解密。我所用的资料都是有出处的,是经过很多资料的反复比对,这就是我想体现的学术厚度。国内研究中美关系的人很多,也有很多资料没有见过,因为不像我们这样集中去挖这九天的内幕。当时美国三大电视网CBS、NBC、ABC全程报道,全程媒体共有上千名记者出动,每天晚间都是“邓小平时间”。这些美国电视台的出镜报道都要先翻译过来,再筛选,工作量很大。这其中不只是美国电视台,德国、法国、瑞典、瑞士等欧洲电视台都来报道了,这些资料都要看。包括所有解密档案,都是一页不落全翻译出来,再看哪些有用。本来说要配音,里面有超过50%英文对白,但是观众都觉得字幕挺好,所以字幕翻译对我们特别重要,也是因为有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的资源,这些字幕翻译得都很准确。

“就在离采访只有两天时间,他的助理打来电话,说基辛格先生做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很后悔,当时就应该答应,别说20分钟,5分钟也行。觉得自己野心太大了。”

《电影》:因为纪录片的拍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以这个片子为例,说说您是怎么做这类电影的结构?

傅红星:这样的片子,实际上有很多种可能性,结构是在剪辑时慢慢形成的,剧本阶段的结构并不太清晰。拍摄会充满很多变化。比如,当年陪同邓小平跑了很多地方,一起签约的美国能源部长詹姆斯·罗德尼·施莱辛格。他还当过尼克松、福特时期的国防部长,他也是唯一在任期内被罢免的国防部长,他对中国很友好。这个人很有才,也傲气。2013年底,我们联系他,他特别高兴,愿意接受采访。原定我要在2014年5月6日出发去美国,遗憾的是他本人在4月30日去世了。

基辛格也很周折。全世界每天要求采访他的人很多,1996年做《周恩来外交风云》时我采访过他,所以在联系的时候他答应得很痛快。但当时他在写书——《世界秩序》,时间很紧张,5月份去美国时只能给我20分钟。我当时赌了一把,说20分钟太少。因为从毛泽东开始,基辛格见过中国五代领导人,一直到习近平,对中美关系最有发言权,我得多拍点。后来他说,等写完书,7月,给你充足的时间。7月,我又去了美国。就在离采访只有两天时间,他的助理打来电话,说基辛格先生做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很后悔,当时就应该答应,别说20分钟,5分钟也行。觉得自己野心太大了。这也是得来的经验教训,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最后是好中选优。不过我也没放弃,跟美国的团队说继续联系。最后,在11月底确认了时间,可惜我去不了,只能由我的美国团队在12月8日完成了采访。今年基辛格已经92岁了。

《电影》:最终采访了多少人?

傅红星:中外加起来,大概50多人。从总统,到保镖、德克萨斯乡下,包括德克萨斯乡下给邓小平献牛仔帽的姐妹俩。

《电影》:那两个姐妹俩找到了吗?

傅红星:很不容易,她们说35年来,没人来找过我们,美国人没有,中国人也没有,你们是第一个。35年过去,邓小平已经永远留在姐妹俩的心里。这是两个乡下姑娘,当年才十四五岁。通过与她们的接触我明白什么是外交?外交就是人民愿意跟你交往。什么是政治?最大的政治是赢得民心。邓小平赢得民心,赢得美国老百姓的心。

“对外交、中美关系很熟悉,这些都是我的强项。对我来说难在市场,因为市场的变化太大了”。

《电影》:距离《周恩来外交风云》有十多年了,现在对您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

傅红星:我当过地方党报的总编辑,党委书记、国家电影资料馆的馆长,知道政治上怎么把握;拍过《周恩来外交风云》,对外交、中美关系很熟悉,这些都是我的强项。对我来说难在市场,因为市场的变化太大了。难在融资,又是这么一个高难度的片子,要能拿到钱,并且是人家心甘情愿给钱,这太难了。更重要的是我之前说的,要选对的钱。还有一个难度是怎么让今天的年轻人爱看。我也要突破自己,创作、运作上的突破。我们请来电影发行领域的佼佼者乐视做专业的营销发行。当时想怎么起一个更商业的名字,《巅峰九日》吧?后来文献的邓小平专家说改成叫《旋风九日》,当年《纽约时报》的标题就是《邓旋风刮了九天》,这不正好是《旋风九日》么?

《电影》:从周恩来、刘少奇到邓小平,您这是“伟人三部曲”?

傅红星:实际上我最想拍的是毛泽东。但这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我已经准备了20多年。我想拍的毛泽东,会让大家看得热血沸腾,会给你很多力量。毛主席是伟人中的伟人,一介书生,却赢得一个国家并改变世界格局,目前还在影响着后人,靠的他的人格魅力,让大家热血沸腾地跟着他一起干。所以你看这个片子,也会热血沸腾。

导演与《邓小平访美那九天》作者陈天璇(右一)合影

猜你喜欢
基辛格红星中美关系
红星闪闪迎国庆
基辛格的道歉
基辛格的策略
基辛格的策略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
闪闪红星照我心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