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盟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2015-05-28 16:53易星杨晓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易星 杨晓星

摘 要 校企合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单一性、一般性合作到紧密合作,从职业教育集团到目前比较热门的校企联盟,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步向构建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迈进。校企联盟的产生使得校企合作不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通过合作平台模式进行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合作的内涵,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企联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12-03

1 校企合作的历史回顾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必不可缺的元素已被各大中专院校普遍重视。我国自有职业教育以来,校企合作就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培育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得到了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纵观校企合作十几年来走过的历程,大概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单一性合作 这是一种校企被动式合作,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指令性培训和学生实习计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校企合作就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高职教育出现前的校企合作,可以把这段时期的合作称为单一性合作。其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企业开展短期人才培训、学生到行业企业实习这两个方面。因为当时的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以行业办学为主,为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短缺问题,行业主管部门通过下指标的办法,要求学校为所属企业采取短期培训或轮训专业人才的方法,解决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在学生实践方面,由于招生规模是严格按计划招生,学生就业也是由主管行业分配工作,所以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是以行业通过行文的方式给企业下指标的办法,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跟班实习。这种单一性合作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一般性合作 合作模式为学校在企业挂牌,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学校管理机制、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高职教育规模、招生规模急剧发展,原来由行业主管的学校逐步归并到教育部门管理,学生由包分配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原来由主管行业指令性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就不复存在。为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学校纷纷与区域对口企业合作,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由若干个企业接受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践。

通过这种方式的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所,学生获得锻炼;另一方面,企业也能以较低的成本雇佣一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借助学生实习期对其进行考察,选择优秀学生日后加入企业工作,也有助于企业发掘人才。

紧密性合作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在学校开设专门的专业班级,班级教学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设定,企业不定期派代表到学校介绍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和技术等,学生生产实习等到对应企业的对口部门实践,毕业时再由企业通过考核上岗;在技术交流方面,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实践锻炼,企业专家与教师进行技术创新等交流;另外,企业将需要技术攻关的问题以立项的方式或资助的方式交给学校,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或解决方案的设计,并将研究成果或设计方案交给企业,用于改进生产或提高管理效益等,有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职教集团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紧密性合作方式只是学校与几个关系相对好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要求,更不能有效指导校企之间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由此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应运产生。在这样一个集团中,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集团内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建立和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形成和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能。

校企联盟 无论是紧密性合作还是职业教育集团,都没有很好地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大多数学生就业有机结合。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便产生了专门服务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即校企合作联盟服务平台。其实质是为校企合作的支持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合作单位协助学校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职业规划、创业及礼仪等培训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实习的接收单位、在校创业的项目支持及毕业生就业的接收单位等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大赛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支持;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企业内部员工涉及礼仪、营销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全方面的培训支持。

2 校企联盟的发展过程

2009年,深圳市智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创办了校企联盟概念网,是一家主要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大中专学生供求信息平台服务的专业网站;2012年,广州睿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辅导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平台”,专注于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与中小企业创业项目的优化整合;到2014年11月,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在江苏各地成员单位达140多家,合作目标是推动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学校人才培养合作等。

2014年4月,中国校企合作联盟(China Associ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简称CASEC)正式成立,宗旨为“跨界、融合、创新、协作、共赢”。“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产业化新机制、新模式的运营,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1]endprint

2014年11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交流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山东莱芜举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成立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校企联盟作为校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就紧密型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声势造得很大,各个学校介绍校企合作经验也是头头是道,不能排除少数校企合作效果好的个案,但多数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期望值。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可以说学校为之付出很多努力,收效不高原因还是责、权、利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资料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699万人,而高校毕业生真实的平均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容乐观,分别为66.3%和39.7%。就业率降低不是用人单位减少了用人指标,而是招不到满意的人才。”[2]为什么校企合作发展到今天,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校企合作的空间潜力在哪里?学校的优势除人才培养外,与企业合作的科研优势、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等发面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对高职教育学校而言,接受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先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项目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对学校的认识不够,把这方面的项目交给学校不放心;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少,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实践能力未达到企业要求的熟练程度。教师不承担企业生产技术开发和服务管理等项目的实践,就无法深层次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切合度就不够,就形成企业人才需求大而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就成为学校和企业共同的选择而被推到了前台。利用校企联盟这样的平台,建立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帮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 校企联盟推动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质量内涵提升优势

校企联盟的政策导向优势 校企联盟平台与一般的学校与企业合作不同的是,它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社会服务组织,是专门为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平台。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可安排“专门人员跟踪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和目前校企合作进展情况,开展校企合作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和相关领域内的专题调研,发布有关校企合作的综合和专题分析研究报告”[3]等,这是一般学校和企业不能单独完全做到的。因此,校企联盟政策导向优势表现在其研究报告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校企合作的效果、质量与问题,为政府制定企业与学校合作方面的规范、促进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自律行为、维护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利益关系提供支持,并为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为学校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信息,为政府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提供建议,使得政府在制订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发展模式方面的政策更具备导向性和实用性。

校企联盟的市场调研优势 校企联盟相对于单一的学校能较好地发挥在市场调研方面的优势作用。市场调研历来为各个学校所重视,在专业建设、新专业开发、学生就业等方面,学校招生就业部门或各个系部都要利用一些时间专门组织进行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但这种市场调研的缺点是各个学校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更多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局部现象,有些调研更像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几乎都开设,课程体系同化现象严重,学生就业困难,但各个学校变着法儿都在招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人才需求角度看,利用校企联盟平台的独立性和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对联盟内的合作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模式、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质量以及学校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其调研结果更具备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为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学校与企业对已有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也可代表学校和企业反映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困难和诉求。

校企联盟的资源优势 校企联盟将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媒体、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通过校企联盟平台帮助解决企业人才需求、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学校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市场推广经验缺乏和优势资源的整合脱节等问题。就目前各个学校与合作企业数量而言,每个学校都能报出一两百个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时热热闹闹,过后则是冷冷清清,很多徒有虚名,深层次合作的企业不多。如果以一所高职院校年招生规模为2500人计算,每年需要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假设每个企业接受10名,就需要250个企业来承担。但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院校的所谓生产实习基地几乎没有该院校的实习学生,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学校也无能为力。

校企联盟利用平台优势,对同一行业内外的校企合作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合作,实现联盟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赢。对学校而言,在学生就业方面,校企联盟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企业的需求,建立案例库和解决方案库,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和专栏,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查询和不同需求的咨询,提出双方较满意的合作方案,使企业和学校深切感受到校企联盟能够给他们帮助,引导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切实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

校企联盟的宣传优势 校企联盟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联盟中的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其媒体的宣传影响力更具有说服力。因此,通过联盟向社会推荐联盟企业与学校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在联盟成员内优先采购和选用。为联盟内的学校和企业营造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校企合作论坛、校企合作成果交流会,征集和推广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和优秀解决方案等,树立和推广优秀校企合作典型。为联盟内的学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帮助,促进整体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资料

[1]中国校企联盟[EB/OL].http://baike.baidu.com.

[2]易洪雷,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管理,2001(4).

[3]冷士良,等.对“联盟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