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争议解决中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2015-05-30 22:25梅臻
大众理财顾问 2015年9期
关键词:借方借款人网贷

梅臻

当前,P2P网贷平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平台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导致各类纠纷不断。本文总结和分析P2P网络贷款诉讼和仲裁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为广大投资者和平台提供有益借鉴。

因为通过商业模式的转变满足了传统金融渠道尚未充分满足的投融资需求,2011年至今,P2P网贷在中国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规模的急速扩张,P2P网贷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平台信用风险屡屡出现,导致各类纠纷不断,平台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总结和分析P2P网贷诉讼和仲裁过程中有关法律问题,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有益借鉴显得十分必要。

1 诉讼或仲裁程序问题

1.1 作为一个案件立案还是作为多个案件立案?

1.1.1 出借人与借款人分别签订单独借款合同

P2P网贷的惯常借贷模式是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借款人、多个出借人。有些平台的借款合同是每个出借人与借款人签订一个单独的借款合同,每份借款合同的主体和出借金额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一笔项目贷款由多个借款合同组成,此时,如果借款人无力还款,无论是出借方直接起诉借款人还是由平台方或第三方出资收购各出借人债权,抑或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依法取得对借款人的追偿权,都会因为一个借款项目包括多个借贷法律关系在法院或者仲裁机构需要按多宗案件立案。这将造成立案时的诉讼费用高企,尤其是采取仲裁的方式来解决争议时,分开立案的收费可能高到仲裁申请人难以承受。

从诉讼程序的便利性来考虑,发生上述诉讼,人民法院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来安排诉讼程序。如果是通过仲裁的方式,仲裁机构应考虑设置有针对性的仲裁规则,将多个案件合并处理,且每个案件的收费应相应降低。

1.1.2 多个出借人与一个借款人签订一份借款合同

如果多个出借人作为合同一方与借款人签订一个借款合同,即一笔项目贷款仅有一份借款合同,那么按照一宗案件立案应无异议。因此,对于平台方而言,为避免诉讼或仲裁过程中立案的不便或诉讼成本过高,采取一个贷款项目一份借款合同的模式将比较有利。如果不发生债权转让,这类案件将出现众多共同原告,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1.2 追加第三人问题

1.2.1 法院诉讼追加第三人

在发生坏账后,平台方可收购各出借人债权,或由担保方向出借人偿债后依照《担保法》取得债权再向借款人追偿。通过上述方式,出借方从多个债权人变成了单一的债权人。在法院诉讼过程中,如果被告(债务人)对原告(债权受让方或取得方)取得债权有异议,质疑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被告根据《民事诉讼法》五十六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七十三条的规定,向法院申请将众多出借人追加为第三人,追加第三人就成为这类诉讼程序上极大的障碍。

这其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法院决定追加第三人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法院是否可以采取网络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件?对此,笔者持以下观点。

(1)如果被告不提出追加申请且无出借人主张权利,法院不应主动追加第三人,如果确实存在出借人未将其债权转让给原告的情形,出借人可以根据《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提起诉讼。

(2)如果被告提出追加第三人的申请,法院应根据网站规则及《合同法》的规定,审查出借人债权是否转移给原告,如已转移給原告,则应驳回被告申请。

(3)如果法院决定追加第三人,需要大量送达法律文件。依照《民诉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因此,如果债权债务人同意,除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外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达。

1.2.2 仲裁追加第三人

如果P2P网贷平台在借款合同中设定仲裁条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追加第三人的程序问题。因为《仲裁法》及仲裁规则没有追加第三人程序的规定,仲裁中只有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不存在追加第三人的程序,也不存在所谓第三人的仲裁程序主体。

1.3 债权转让发生后,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

在P2P网贷平台所涉债务纠纷中,如果发生债权转让,出借人在投标时借款协议中存在的仲裁条款是否可以在债权发生转让后对争议各方产生约束力?这个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从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的一个判例来看,最高法院认为在债权转让后,原仲裁条款依然有效。

1.4 证据存管问题

由于借贷各方并未在线上签署有效力的合同,网贷平台通常采取的模式是在线下由借款方书面签字或盖章,线上只有一个未经签署的空白合同。而因为出借方过于分散,通常都未签署书面合同,往往是以借方的投资行为来确定其具有签署合同的意愿,但所有的合同文本和数据都存储在网贷平台,一旦网贷平台被黑客入侵或平台跑路销毁证据,出借方除了一个付款给平台方的证明,没有其他任何追偿的证据。即便出借方能证明的确存在出借款项给借款方,也会因为缺乏对违约金、罚息等违约责任约定的证据支持,难以请求借款方对这些款项进行赔偿。而引入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构建的第三方签约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证据保存及托管的难题。

2 实体法方面问题

2.1 不同性质的诉讼请求混为一谈

很多网贷案件在起诉或仲裁时会犯一个普遍性的错误,就是将网贷平台的居间费、管理费或第三方担保费放在借贷纠纷中提出,这是难以得到法院支持的,理由如下。

(1)网贷平台收取的费用与借贷纠纷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不应在同一个案件中提出。

(2)无论平台方通过垫付本息取得债权还是通过担保方取得债权,都是从出借方取得权利,不应超出出借方权利的范围。获得居间费、管理费显然不是出借方的权利,而是平台方的权利,而担保费应属于担保方提供担保服务的对价,几种不同性质债权即使在起诉时属于同一主体的权利也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应分别起诉。

2.2 平台隐匿借款主体信息可能导致合同不成立

很多网贷平台在网上公布给出借人查阅的合同或项目说明,关于借款主体的信息都被平台方故意隐匿,理由是保护借款人的隐私,这个在法律上会造成争议。《合同法》第十二条明确提出“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并将“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作为当事人约定合同条款的第一项内容写入其中。由此可见,合同当事人是借贷合同的主要且必备条款,是不可缺失的,如果平台方采取隐匿借款人姓名或名称的做法,那么当借款人对该借贷合同是否成立提出异议,则必将在法律上产生争议。

2.3 平台垫付本息模式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2.3.1 债权转让问题

P2P网贷项目的出借人和借款人通过中间网络平台达成借款协议。出借人和借款人是借贷法律关系;平台与双方签订居间合同,是居间法律关系。如果出借人和借款人签订借款协议时,平台也作为一方主体参加进来,明确写明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平台偿付出借人的本息,债权转让给平台。那么此时,相当于在借款合同中嵌入了一个债权转让合同。借款合同正常履行时,不发生债权转让的后果。当借款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转让合同才开始进入履行程序。因此,借款合同和债权转让合同虽然同时签订,但是后一合同的履行不能以前一合同的履行为前提,这相当于附条件生效的情况。《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除了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情况之外,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另外,第八十条有“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的规定,因此,出借人可以依法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很多平台也都推出了协助借款人债权转让的服务功能,以促进资本流通。此时,第三人作为原借贷协议的新债权人,在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时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平台本身作为债权受让人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虽然平台作为广义的第三人可以成为债权受让人,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平台不宜成为债权受让人,不应成为借贷协议的一方主体,仅应作为居间人与双方形成居间法律关系。这是因为在借款人不能清偿债务时,平台受让出借人的债权相当于平台对债权人进行隐性担保,不利于风险隔离。若平台受让的债权出现严重的债务违约,造成平台破产,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影响平台整体投资人的权益。

2.3.2 风险备用金问题

实践中,还有平台与借贷双方约定:如果债务人按期未履行还款,平台以风险备用金(有的平台称为风险储备金)偿付债权人的本息。风险备用金来源于平台向债务人所收取的服务费。此种偿付受有限偿付和按比例偿付规则等限制,未必能完全足额本息偿付,根据情况而不同。在同期备付金余额账户充足的情况下,可能足额偿付;在同期备付金余额账户不充足的情况下,可能只是有限偿付。这不属于一般法律意义上的担保,平台承担的并非担保责任,而是附条件受让债权的合同责任。平台上的风险备用金属于平台支配,来源于平台依合同向借款人收取的管理费,平台为实际的所有权人。平台以风险备用金向债权人清偿后,取得了债权人的权利,可以向债务人追偿,此时平台即成为案件的原告。

2.3.3 债权转让合意达成及通知债务人的问题

网贷平台在垫付资金后往往根据网站规则将各出借人的债权进行收购,但此过程出借人与债权受让方往往并未签署书面的债权转让协议,只能根据网贷平台自行制定的规则来推定。另外,网贷平台垫付资金往往不是将收购债权款项汇入出借人的银行账户,而是存放在出借人在网贷平台设置的虚拟账户上,而虚拟账户其实仍然在网贷平台的控制范围内。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网贷平台在未将款项汇入出借人控制的账户的情况下,是否已完成资金垫付或债权收购。另外,债权转让通知债务人是否仅在网贷平台进行网站公告即可,还是需要债权人进行书面送达。这些问题在第三方担保模式中同样存在。

笔者认为,如果网贷平台进行真正的第三方资金托管,由出借人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或银行开立资金账户,可以解决网贷平台“瓜田李下”的困境;而通过公告的方式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必须有经借款人同意的网站规则作为依据,在进行诉讼或仲裁时,还必须对网站公告的网页进行证据保全,这样反而比较麻烦。所以笔者建议,对于债权转让通知的送达方式,还是以書面送达为宜。

2.4 资金流转的证据问题

《商业银行客户资金托管业务指引》第三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客户资金托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接受客户(以下统称委托人)的委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安全保管客户资金、办理资金清算、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披露资金保管及使用信息等职责,为客户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提高效率、防范风险、提升信用的资产托管业务。”如果将该资金托管的定义适用于网贷平台,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网贷平台并未实现真正的资金托管。网贷平台的投资人和借款人并未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虚假的资金托管导致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清楚网贷平台及其用户之间的资金归属、流转和收付状况,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根据网贷平台的指令进行资金收付,无法真正实现对投资人资金的安全保管和使用监督,一旦发生诉讼或仲裁,出借方在证据上会面临两方面问题。

一是无法形成出借方划款至借款方清晰的证据链。网贷平台的普遍做法如下:

(1)出借方从自己银行卡充值到出借方在网贷平台而非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的虚拟账户。

(2)出借方投标后,网贷平台将该虚拟账号出借资金计入网贷平台设立的该项目账户。

(3)满标后,网贷平台将款项汇入借款方账户。

从证据上来看,由于虚拟账户的收付信息只有网贷平台有记录,第三方支付机构往往是根据网贷平台的指令进行收付,并不清楚款项收付和虚拟账户的具体情况,因此网贷平台只有自己出具证据证明资金流传。如果网贷平台为原告或者原告关联方,其出具证据的证明效力存在明显欠缺。

二是在平台方垫付资金或者由担保方支付本息给出借方收购或取得债权时,难以证明出借方已经收款。因为平台方向出借人付款时的普遍做法不是将款项汇入出借人的银行账户,而是退还至出借人在平台方开立的虚拟账户,而这个账户并不是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此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愿意出具各出借人已收款的证明,只有网贷平台自己出具证明,其证据效力存在欠缺。

2.5 网贷平台网站规则中的格式条款及免责条款

2.5.1 网站规定违背《合同法》

网站规则中某些规定违背《合同法》的原理及规定,可能导致无效。比如很多网站规则中都有这样的描述:“本网站有权根据需要不时地制定、修改本规则,并在本网站的站务公告区予以公布,无须另行单独通知您;经修订的协议一经公布后,立即自动生效,旧有规则同时失效。”但在实际处理网贷平台与用户的争议中,网贷平台并不能随意修改网站规则,而应适用用户注册点击同意时的网站规则。

2.5.2 格式条款与《合同法》的适用

格式条款的制定应注意《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五十二条、五十三条的适用。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如格式条款内容具备无效的法定情形,或者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收稿日期:2015-08-03

猜你喜欢
借方借款人网贷
分析PPP项目不同运作模式的会计核算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乡城流动借款人信用风险与空间收入差异决定
会计要素增减对借贷方向变化影响的教学探讨
小微企业借款人
香港国际收支平衡表
商业银行对借贷人贷后监控与风险治理
影响P2P借贷成功率的借款人信息要素研究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余额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