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老师心理健康现状

2015-05-30 10:48
心理与健康 2015年9期
关键词:幼教健康状况心理健康

在过去10年间,我国学者对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然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上海、辽宁、浙江、广西等地的幼教老师进行的调研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8%-53%。幼教老师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国人群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另外,研究还发现了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幼教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西部地区;2006年之后入职的幼教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2006年之前。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研究者对北京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8%左右。检出的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迫症状、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三项。此外,研究还考察了一些基本的个人因素与幼教老师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随着入职时间的增加,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显的累积效应,25-35岁之间的幼教老师,躯体化症状较高,45岁以上的幼教老师,恐惧症状的问题更加显著。同时,入职5-10年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其中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较高。独生子女的幼教老师心理健康问题比非独生子女更多。专业能力也会影响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专业对口、学历更高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低,这表明专门化的教育和训练确实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岗位的要求并缓冲压力。

1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大工作量。幼教老师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一方面,每天工作8-10个小时左右,一整天下来几乎没有连续的休息时间,中午幼儿午睡,教师还要完成备课、写家校沟通材料、做教具等等,有的還要写教研论文。另一方面,幼教工作是很操心的,在嘈杂的环境中,对班级几十个孩子进行照顾和监管,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往往造成幼教老师的精神紧张。从早到晚的高强度工作和日复一日的疲惫,是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2第二个可以称之为成就困难。幼教老师的工作琐碎,在重复性的工作中,很难体现和区分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难以得到园所领导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常常觉得工作缺乏成就感,很多幼教老师会体验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2015年武汉的一项调研发现,让幼教老师感到焦虑的事件,基本上都集中在个人的职业发展领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未来感到迷茫以及职称晋级困难。

3第三个是复杂的角色。幼儿教育工作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任务组成的,从照顾儿童、维护环境、上课,到和家长沟通,种类很多。近年来,幼师的角色进一步发生变化,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育和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幼教老师要承担上好示范课、设计园本课程、进行专业研究写论文等方面的工作。新旧观念的交替,多种不同角色的频繁“换频道”,都会给幼教老师带来巨大的压力。

4第四个是人际关系。幼教老师要处理和同事、领导、家长、孩子等不同角色的人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让幼教老师备感压力的主要是同事关系,其次是和家长的关系。多种人际关系的变化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是形成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最后一类是职业楷模压力。在西方,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高于其他职业,在我国也存在着对教师的“完美印象”。一般人的心目中,幼教老师是无私而高尚的,在照料幼儿方面表现出“完美父母”的形象。当普通人与职业楷模的要求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幼教老师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结合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师德问题,也不单纯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提升整体从业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结合来自于政策、学术、园所机构以及幼教老师本人多方面的努力。

A从政策的角度,首先要做的是“根”上的工作。在师范教育阶段,强调学生的情绪调控、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职前教师的心理健康基础水平,把心理调适的策略、方法和能力融入到学习备中。

B其次,把好职业的入口关。1993年《教师法》、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并未直接涉及到幼教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但间接强调了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品德良好”等。这些标准还不够明确,在选拔幼师的时候缺乏可操作性。近年来,从胜任特征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当人的个性、能力特征和职业要求相匹配时,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和幸福感,而当人的特点和职业要求背道而驰、水火不容,对从业者和幼教机构而言都将埋下极大的隐患。目前,国家和地市级的有关政策也体现出了从表层走向深入的趋势,从深层心理特征出发,关注心理匹配。

猜你喜欢
幼教健康状况心理健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