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2015-05-30 01:26张文清
江苏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扫路天游峰外貌

张文清

【关键词】】阅读教学;表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55-02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的一篇课文,作家章武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我有幸学习了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对这一课的讲读,下面结合他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畅说游玩,仿说无痕

教学片段一:

师:说到旅游的故事,我就想到了咱们云南曲靖这个地方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旅游景点,报个给我听听,说不定我也去看一下。

生:石林、凤凰谷、九龙瀑布……

师:景点真多呀。如果你想推荐一处最想让我去看的景点,怎样才能打动我呢?

生:我建议宋老师去罗平,那里有油菜花,像黄色的海洋。

师:后面两句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说话有根有据,非常好。在课文里面,开篇第一句,你模仿一下,相信更能打动宋老师前去游玩。

…………

师:同学们,这样说话就非常吸引人,使别人非常想听。学语文多好啊!从哪里学?从规范的课文里面学,这就是学课文的秘密所在啊。

这一互动环节,宋老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城市——云南曲靖,介绍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随即,引导学生专心走进文本,学生迅速反馈:“我建议宋老师去凤凰谷,因为没到过凤凰谷的人,就不能算到过曲靖。”本课首句“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这几乎被所有任教老师视而不见的句子,却被宋老师拿来做了仿说练习,为学习下文开了个好头,真是匠心独运!

二、观扫路人,学构段方法

在本课中,写天游峰扫路人外貌的有两处。一处是:“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另一处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宋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重组,润物无声地渗透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构段的方法。

教学片段二:

师:既然这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为什么不把它合二为一呢?同学们动动脑筋,这两段怎样结合在一起变成一段文字,让人听了舒服?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哪种组合让人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道理何在?

生:先总述后分述,显得有条理。

师:你们看,“精瘦”一词,它后面哪个词和它相对应?

生:瘦削。

师:围绕着关键的词句说话,才能表达得更有条理。

宋老师紧扣指导学生写作的目标,巧妙利用文本中前后出现的两段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两段文字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人听得舒服?这样组合的道理何在?同是一本教材,教者不被教材牵着走,不受所谓教参的影响,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才是语文课创造性的体现。

三、品扫路人,学恰当选材

教学生写游记是六年级的教学难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无从下笔。宋老师的课堂教会学生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教学片段三:

师:每天、每月、每年,来天游峰游玩的人可以说是成百上千,甚至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这么多人来看景,但是有那么一处风景,成千上万的人都没有看到,而唯独“我”发现了,这处风景是什么风景呢?(板书:风景)

生:下山的时候,他看到了扫路人在扫地,听到了声音。

师:你是想说“我”听到了声音,还是看到了扫路人?

生:扫路人。(学生齐说)

师:你赞同吗?“我”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一处风景——扫路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在风景里,风景就是人,人就是风景。

…………

这一环节的教学,宋老师直接点出“我”眼中发现的独特的风景——扫路人,写出了别样的天游峰。然而,光是看,并不能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想把人物这道风景写得生动、感人,必须从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述。宋老师深谙此道,他放手让学生在扫路人这道风景里畅游,“找出最吸引你的地方”其实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描写这道风景。

四、听哲理故事,学意在笔先

本节课的开始,宋老师用罗素游峨眉山坐轿子的故事,引出“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抬轿人未必是不幸福的,坐轿人也未必是幸福的”这一辩证话语。而在引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宋老师通过图片让学生类比了几位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虽然辛苦,但是很乐观。待学生的目光再回到文中的扫路人这位普通劳动者身上时,宋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说出“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是错误的,扫路人未必是不幸福的,游人也未必是幸福的”的妙语。

教学片段四:

(课堂板书)

天游峰 自然美景(看)

“我” 欣赏 的

扫路人 人生风景(聊)

师:请你就黑板上的词语,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课文内容总结一下。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我还欣赏扫路人的风景。(掌声)

生:我不但欣赏天游峰的美景,我还欣赏扫路人内心的风景。

师:这人生的风景就是——乐观对待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哪怕你不喜欢的工作也能从中找到乐趣。

生:我欣赏天游峰的美景,但我更欣赏扫路人的人生风景。(掌声)

师:老师十分欣赏这个“更”字,大家品味一下。在作者欣赏天游峰的美景和扫路人的人生风景上,哪句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生:后半句。

师:关联词“不但……还……”给人感觉是语言前后分量一样重,而“更”字突出了后者。瞧,课文大意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概括了出来。

至此,学生对作者写作的动机与情感一览无余,结尾时,宋老师再以仿说罗素的名言作为注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就在哲理的认读、知晓、领悟、表达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宋老师的教学,意在课先,宋老师告诉学生,写作,意在笔先。先有“意”,围绕“意”组织素材,围绕“意”选择题材,围绕“意”着笔描写,无论外貌、动作还是语言描写。当然,这些内容宋老师没有明确指出,这里可以理解为施加了一种影响,播下了一粒种子,遇到适宜的时间、温度的时候就会发芽。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扫路天游峰外貌
丹山碧水
2019年我国扫路车市场回顾及2020年前四月市场分析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扫路车多功能配置分析及研究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徐工“环保小蜜蜂”纯电动扫路车正式下线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