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院士的成语新解

2015-05-30 10:48祝和平
师道 2015年9期
关键词:眼高手低熟能生巧文理

祝和平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院士吴硕贤在广州图书馆以“成语新解——求学及做学问的几点体会”为题,给在场听众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他从“眼高手低”、“熟能生巧”、“通文达理”等几个成语出发,畅谈求学、做学问的心得,同时也分享了他成功的经验与体会。

“眼高手低”新解:眼界高能力也要高

报告中,吴硕贤表示,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记录了先人的智慧,浓缩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丰富的阅历,凝练了成败兴衰的经验,也荟萃了许多科学的道理。但由于绝大多数成语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因此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西文化广为交流,交通资讯日益发达,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当今,有必要对一些成语重新加以认识和阐释”。

他举例说,“眼高手低”本是个带有贬义的成语,讲的是一个人的眼界高,但能力低,即制订的标准很高,但实际能力却很低。“然而眼高手低,却揭示了文艺界乃至科技界一个普遍的规律,即要想创造出高水平的作品,有高水准的艺术或学术造诣,首先要有高的眼界,高的鉴赏能力,为自己树立高的标准,使自己的眼永远高于手,方能不断有新的追求,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吴硕贤说,眼高手低这一成语,反映了各行各业的一个普遍规律,即要使自己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首先必须学习前人的经典,提高自己的眼界,同时努力使自己具备创造出达到自己心目中高标准的作品与成果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获得成功。“例如从事绘画、雕塑、书法一类的视觉艺术工作者,要想所创造的作品具有高的艺术水准,首先作者本身应具备高超的鉴别能力。对于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人士,也要关注自己学科领域内好的成果,向一个方向努力,这样创造出一流的成果。”

“熟能生巧”新解:要创新首先要熟练掌握基本功

“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实践,方能娴熟地掌握一门手艺或技艺,从而出神入化,达到灵巧的效果。”在谈到“熟能生巧” 时,吴硕贤说,该成语揭示了创造、创新的普遍规律和途径,“即欲想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形成创新流派,形成独特风格,首先必须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 熟练掌握基本功。”

他举例说,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无不从刻苦地临摹前人的书法碑帖入手,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甚至写字时的墨水把一大池子的水都染黑了,才能娴熟地掌握点、横、捺、撇等基本书法笔触,将汉字结构及其美的组合谙熟于心,博取各家之长,最终出神入化,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而要想成为有成就的数学家,也必须从小学好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初等基础课程,再进一步学习诸如微积分、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论等高等数学课程,熟练掌握数学推导和逻辑思维方式,再在某一专门方向上深入钻研,才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通文达理”新解:文理兼通方能培养创新人才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不注重文理兼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谈到成语“通文达理”时,吴硕贤表示,文理不相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弊病。中学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科分班,大学阶段又过于偏重专业教育,未认真实行通识教育,这样的结果是许多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不少理工科学生,也缺乏文艺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缺乏审美意识。“各专门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文科与理科之间,更是横着楚河汉界,彼此壁垒森严,轻易不可逾越。”

吴硕贤认为,文理科的思维在本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觉力,需要灵感,需要顿悟,需要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因此,文理兼修只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理科的学者学习文艺,提高审美意识和兴趣,将会有益于智力的提升和灵感的涌现,也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对人文的关怀;而文科的学者学习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养成较严密、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理性的世界观。”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眼高手低熟能生巧文理
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的野猪
熟能生巧
文理生的batt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眼高手低
脱贫致富切忌“眼高手低”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