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围屋、土楼、围龙屋的建筑艺术特色

2015-05-30 10:48朱艳芳张咏梅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围屋土楼特色

朱艳芳 张咏梅

摘 要: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是对客家围楼式建筑所属地域差别的分称,围楼式建筑无论从物质文化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都体现着客家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然而在南方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围楼式建筑形成各自独立发展的艺术文化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比较三者之间的建筑艺术特色,寻找适应当今时代的建筑生态设计手法。

关键词:围楼建筑特色装饰艺术

围屋、土楼、围龙屋分别是对现存赣南、闽西、粤东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建筑的称谓。虽然分布区不尽相同,各具特色,都带有中原文化特征的表征,但之所以区别开来,是由于三种建筑的外部形状、建筑结构、平面布局、装饰内涵以及使用材料等艺术特色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按照地域差异进行同异对比分析。

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及空间形态分析

1.1 围楼式建筑的形成背景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原民族遭遇多次大动荡,为避战乱,南迁成为众多中原人无奈的选择,当他们把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因为相对于新居地的原住居民来讲是客居者,所以被称之为“客家人”。围楼式建筑就是客家祖先将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与防御有着密切的联系,居住于山林之中的客家先民为抵御豺狼出没、盗贼骚扰,便采取聚族而居,集体防御的方式抵制外侵。

同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围楼式建筑属于生土建筑,直接取材山地、土石、木材、石灰、稻草等夯筑而成,有的还掺入竹木条或红糖糯米,增加墙体韧性和胶结硬度。围楼内部结构采用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工艺设计与建造,融防卫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生动活泼的构造,都是客家先民善加利用自然的结果,充分显示出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技艺。

1.2 围楼式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主要体现了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通透性,外部空间的群体性与组合性,整体空间的向心性。

从整体空间构架上看,围楼式建筑中轴显明、两旁对称、主次分明,整体布局严谨、规整、庄重。赣南围屋多建于平地,最具特色的平面形制以方形为主,四角增设炮楼,这种形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防御性和攻击性;闽西土楼多建于山地,总体平面布局以圆形为主,是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进行平面规划的,它的四面防御、彼此照应的特点是其他围楼式建筑无法比肩的;围龙屋多建于坡地,更像是一种特殊的合院式民居,整体上看,它前低后高,包括水塘在内,整个围龙屋呈现椭圆形的布局。因势取形、平面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这正是一种依赖大自然而制的建筑,它根植于自然而且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1]从内部空间上来说,赣南围屋由外围的一圈围楼加内部的府邸部分组成,楼层通常在二至三层,闽西土楼由高大的夯土外墙与中心的祠堂组成,通常二到六层,军事防御色彩浓厚,而粤东围龙屋通常由二至三圈的房间组成较为密闭的内部空間,楼层通常为一层。围楼式建筑的布局科学而严谨,整体的向心性布局,是客家人崇宗敬祖思想的表现。

无论是哪一种建筑造型及平面形态的围楼式建筑,都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既体现了物质功能,又体现了精神功能。围内按功能划分既有实用的厅堂、卧室、厨房、仓库、水井、厕所等,又有用于精神教化的祠堂、私塾、戏台等,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群体。围楼式建筑还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将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在一起。

2 围屋、土楼、围龙屋建筑艺术特色比较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2]围楼式建筑吸收了中原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建筑特色概括起来讲是恢宏大气、古朴凝重的。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建筑及装饰的主要特征对比分析用下表呈现:

围楼建筑 围屋(赣南) 土楼(闽西) 围龙屋(粤东)

建筑起源 起源并传承于中原坞堡 原型取自山寨,并融入风水观念 中原与当地形态的结合,含风水观

建筑外观 坚实、深严 坚固朴实浑厚 稳重庄严,犹如太师椅

平面特征 多为方形,以堂为中心,宅屋两翼扩展。中轴对称,宅屋两(三)进两(三)排,周围由多层厚墙房屋包围,四周有碉楼,天井式民居 以堂为中心,宅屋环堂而建,可方可圆,四周由多层房屋包围。方楼中轴对称,圆楼以祖堂为中心,

天井式民居 以厅堂为中心,堂横组合。中轴对称,前有禾坪,塘后有垅屋或枕屋,

屋顶样式 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 悬挑尺度大,悬山屋顶 硬山处理,对外不出檐

组合方式 方围带王字型堂屋廊屋组合体。大型围子内有三组三列堂屋廊屋组合体,聚居性强 以土楼为组合单元,可多个方、圆楼组合,也可方圆相连组合,聚居性最强 一姓一围屋,大型者有多横多围。如双堂双横带一围等,聚居性弱

集合形态 布局分散,独立建围 临近起围,形成村落 依山傍水而建

主要功能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全封闭、防御严密 宅祠合一,宗族聚居;半封闭、半防御

位置选址 背山面水,以南北朝向为主 背山面水,方楼以南北向为主,圆楼无朝向,东或南面开门 背山面水,多为南北向,围龙风水文化

材料结构 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也有石墙,三合土,“金包银”做法 清水夯土厚墙木结构;石基 木或砖墙面、木架构;石基,“金包银”做法

地理环境 建于坡地或平地,夏闷热多雨潮湿冬季寒冷 建于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山区 建于丘陵坡地,湿热多余多台风

防御功用 形式比较多样,主要采用点式防御,四角布置碉楼 圆形无,方楼四角布置碉楼,加强自身的体量来达到防御目的

线性防御为主,有碉楼则四角布置(较弱)

装饰艺术 繁简有度,精美华贵的装饰艺术,渗透的美 华丽,精致,细腻,精微的文化内涵 装饰艺术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中西合璧的和谐

整体特征 变化自由,不拘形式 方、圆性为本,秩序统一 向心性,多重,融合

(注:此表参考陆元鼎、魏彦钧著《客家围楼的特性与模式》及何仕平著《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内容有更改和增减。)

从上表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楼式建筑在选址和布局上,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还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另外还有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因素。赣南围屋分散布局,独立立围,内部宽阔,住户并列分布,变化自由,不拘形式,装饰繁简有度,有一种渗透的美;闽西土楼则以方、圆性为本,形式明快,样式统一,秩序感极强,装饰华丽、精致、细腻,体现了一种精微的文化内涵;粤北围龙屋追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多重半圆同心式住房结构和空间特色,展现出空前的向心性,装饰不温不火,不刺激,不夺目,还有一部分中西合璧的和谐。[3]

3 围楼式建筑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21世纪的现代居住建筑,不再是简单地追求功能与形式,而是需要营造高标准、多层次、个性化,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住宅。[4]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空间设计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围楼式建筑是客家人几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它是传统风格、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完美结合的鬼斧神工,其体现出的生态观是人、建筑、环境的共融共生。如何把围楼式建筑的特色与文脉同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可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3.1 空间的形式与功能对设计的启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的建筑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把握建筑设计的物质精神财富,还应该把握民族性、地域性、人文域性的特征,尽力融入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形式,建设成不同区域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围楼式建筑的形式美几乎达到极致,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加以利用,并在考虑功能需要的同时将空间创造性的组合,做到功能空间最大化,形式的特色化,寻找形式上的个性及其与环境的充分协调性,追求建筑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3.2 生态技术手段对设计的启示

围楼式建筑以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为依据,围绕着传统文化、生态建筑装饰技术原理设计建造,且具有强烈的人本思想。建筑既能有效阻止室外干扰因素,室内又能拥有清新怡人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空间内部还具有纳阳、通风、采光等作用,形成舒适的物理环境。除了基本的住宅功能之外,围楼式建筑还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和对周边环境的连通、利用,给人田园般的理想生活感受。这些优秀建筑理念对当代人居环境的设计有着高度的借鉴价值。

3.3 传统文化元素对设计的启示

现代建筑由于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建筑元素上,对传统装饰元素符号进行时代的加工,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从建筑理性主义出发,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代为今日所用,创造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空间设计价值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4 结语

赣、闽、粤三地的围屋、土楼、围龙屋的建筑选址、建筑构造、建筑功能、文化内涵受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既包含着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地理上的便利使得文化之间能够迅速传播、相互影响,三种建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保持着相互的共性,又呈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虽然它们的整体造型不同,装饰方式各异,但是也掩盖不住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构造方式、建筑功能等方面暗藏的相同点。在现代建筑不断发展的今天,采用可更新和持续发展的模式保护与开发围楼式建筑,保持原生态的風貌和独有的建筑特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何仕平.客家建筑文化的美学浅探[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RichardR . EcoCitie:Re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M]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作者简介:朱艳芳(1980—),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围屋土楼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围屋的月光
走近永定土楼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