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背景下大连景区艺术性提升策略研究

2015-05-30 10:48任丽莉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智慧旅游提升策略

任丽莉

摘 要:关于旅游景区艺术性的针对性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在智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大连旅游文化品质、景区艺术性的价值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大连旅游景区艺术品质“升级”提供有效的策划参考。

关键词:智慧旅游;大连旅游文化;艺术品质;提升策略

0 引言

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進智慧旅游发展指导意见》(2015),大连市政府出台《大连市城市智慧化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2014)。大连是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1),排名“十佳智慧旅游城市”第二位(2014)。大连智慧旅游发展迅速,但其旅游整体文化品质不高,景区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不强,这使大连智慧旅游缺乏核心竞争力。

1 智慧旅游背景下,国民最需要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旅游成为国民大众常态化生活选项。智慧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要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为落脚点。从景区经营的角度,主要涉及景区的形象设计、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这是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老百姓对景区的需求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1]习近平同志强调“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这就要求各旅游景区要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高,体验更深的旅游产品。

2 深挖旅游景区文化的艺术价值

2.1 艺术要用心灵之美诠释文化的内涵

艺术似乎成为人最好的创造方式或逃避方式,成为人富于人性的选择方式和存在方式。艺术之所以为艺术,首先在于其蕴含着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表达。[2]艺术精神属于文化精神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审美特性能使人从日常认知经验中挣脱出来,进入艺术的审美认知中,实现人格心灵的“美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只有艺术才给文化世界带来审美的意义,艺术用心灵之美诠释文化的内涵。

2.2 文化要用艺术之美表达旅游的本质

艺术美是文化魅力之本。从文化角度看,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审美行为,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从社会文化价值看,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意义,它有利于智力、科学、技术、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创造。[3]由此得出,艺术创作可以表达旅游的文化之美。景区提升旅游文化品质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加强旅游项目策划,通过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等手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4]徐国宝认为,旅游应以文化为龙头。目前许多深层的旅游发展还是着力于文化方面,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乏味的。旅游的本质在于有艺术之美的文化体验。

2.3 旅游要用文化之形创造艺术效益

(1)旅游景区就是一件精心创作的文化艺术品。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分析,一个旅游景区的策划和开发,就是一件巨型文化艺术品的构思和创作。两者都要依靠人的智慧和审美素养进行创作构思,都要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设计制作,最终都要满足消费需求,产生经济效益。王柯平认为,旅游景观是具有审美信息、空间形式和时间立体性的外在观赏实体。从艺术产品的消费看,旅游景区和艺术品都是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从艺术生产消费看,两者都是艺术劳动者运用艺术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创作生产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劳动资料,加工艺术劳动对象,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来为满足社会的精神审美需求要服务。[5]

(2)艺术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是一种特殊商品,笔者仅从艺术经济和旅游消费的视角去理解和论述。其“特殊”是指生产目的和交换方式是普遍状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6]从旅游消费来说,其仅是景区内一种“艺术状态”的消费,是以自然实体(静态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实体(动态的艺术活动)呈现出来的,游客只能欣赏式、精神式“消费”,不能占有和使用,但能满足游客的精神消费需求,也能为景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3)艺术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产品。艺术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产品,主要从艺术的社会价值角度来论述。艺术形象能够启迪人应变环境的智慧,累积生活经验,增强改造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开掘人的价值和潜能。在旅游过程中,高品质艺术产品会使人的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娱乐和休息。这是旅游及其文化最本质的目的。

3 大连旅游景区艺术性提升策略

3.1 用鲜活设计提升静态的艺术品质

(1)植被景观的鲜活设计。从植物的形、色、味、声等多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四时景色变化及植物观赏效果。熟悉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包括大小、形状、质感和季相变化。常见的是利用原有“林窗”或结合森林抚育,群、块状补植适宜的色叶观赏树种,强调色块对比。注意植物之间及植物与其他构筑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使其具有柔和、平静、舒适的美感。考虑设计主题与绿地性质、功能要求,如庄严、宁静的环境植物配置宜简洁,自由活泼的环境宜富于变化,有个性的环境应以烘托为主,平淡的环境宜用色彩和形状对比强烈的配置。

(2)导向标识的鲜活设计。标识的造型设计要“生动式简约”。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中要求:旅游景区标识牌“外形别致,具有艺术感,图案直观明了,雅致大方”。景区标识的造型设计是“简约”,不是“简单”,要生动、别致,不要呆板、平庸。标识的色彩设计要“活力式简洁”。人的视知觉对色彩识别力最强,会对色彩优先产生第一印象。标识的色彩设计要“活力式简洁”,就是依据人的视知觉特点进行的。通过简洁的、有活力的色调与图形、材料的有机结合,来传递景区环境与标识信息。标识的文字设计要“幽默式严肃”。按规定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文字的设计要理性、严肃、简洁,要求用标准化的文字将游览信息表示出来,供游客查看。现在,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可以实现,但“愉悦功能”确实很弱。标识文字的设计要有“智慧”,要“轻松幽默些”,要让游客感受到“愉悦、关爱和尊重”。

(3)服务设施的鲜活装饰。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公共场所出入口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选择能适合环境条件且有清洁感的颜色,形态坚固,构造简单,外观装饰感强。公厕外观要配合该旅游区的格调、地形的基本特点,不同旅游区厕所的外观应具有个性和特色,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对环境无干扰,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公厕应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相协调,面材、质感和颜色,营造出贴近自然的装饰效果。

休闲设施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观景不可缺少的设施,包括规则的座椅座凳、辅助性的花坛树池边缘,以及休憩台阶、栏杆、路牙等。休憩设施是旅游景区的一种文化符号,是游客对景区最直观的感受载体。因此,休憩设施也是景区传达意象,表现景区特色和当地文化的有效途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2 用鲜活体验树立动态的艺术品质

一个旅游景区里,如果没有“鲜活的”艺术体验活动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景区。如果说游览观光时旅游活动的基础,娱乐则是旅游活动的提高。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景区的质量角度,要求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

(1)景区要定期承办以大连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活动。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演艺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已经成为丰富景区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旅游形象。要定期举办音乐节、音乐创作比赛和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展览。让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动态的文化艺术自然融入游客的旅行之中,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使其包含广泛的内容,蕴藏独特的内涵。旅游文化要接“地气”,来源于民间。旅游景区从实际出发,勇于探新路、善挖掘、求突破,就能找到一条适合本景区的文化之路。

(2)景区要大力宣传特色旅游工艺品创作的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必须是游客可见、可触、可感、可知的景象或氛围,才能调动起游客的兴趣,使游客带着某种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情感去探寻产品的更深层内涵,才能感染、感动、感化游客,启迪其思想,陶冶其情操,加深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喜爱和眷恋。缺少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是不具有体验经济特征的旅游产品。[7]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是玩好、好玩。因此,旅游产品必须满足游客积极的趣味,带给游客酣畅的精神满足感,让游客觉得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以及产生的一切消费,都物有所值。

(3)景区要主动与国内高校共建艺术创作基地。景区要通过全新的方式对大连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为国内高校艺术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创作资源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实践场所,促进景区的艺术资源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融合。黄山、宏村、張家界、北戴河等国内著名旅游景区都先后建立艺术写生基地,有效地提升景区的艺术氛围和品质。

4 结语

国内各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和开发质量不尽相同,对客源的争夺策略更是花样繁多。大连可以结合优越的自然资源,利用设计市场的人才资源,重新对旅游景区内的“静态观赏景观”进行鲜活设计。大连同样可以结合特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演艺市场的人才资源,大力开发独特的、鲜活的“动态欣赏景观”,大连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虽然景区整体开发水平不高,能为游客提供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不多,但也可以实现旅游人数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戴斌.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4[R].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2014.

[2] 刘艳芬.艺术价值结构新探[J].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3.

[3] 曾博伟.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N].红河日报,2014-10-29(8).

[4]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成都为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4.

[5] 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50.

[6] 保罗·伍德.艺术的商品化[J].新美术,2007(3):6.

[7] 贾云峰.旅游创新传播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01.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提升策略
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