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手工艺的图形化解析内容及框架研究

2015-05-30 13:52徐俊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图解传承

徐俊

摘 要:传统手工艺的图形化解析源自对当前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传承境遇的思考,从解析原则和依据入手,提出了解析内容包括工艺中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并从材料、工艺过程、工具、形态四个部分对其进行组织,并以个案——南京绒花工艺为例,提出了图形化解析的内容和框架范本。

关键词:图解;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1 江苏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解析的缘起

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推进,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遺传保护项目中。数字技术在呈现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方面的优势,并因其直观、易用的特点,应用范围涉及工艺步骤展示、建筑物建造过程展示、考古现场重现、文物古迹修复等等众多方面。

本研究以南京绒花为江苏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解析的研究个案,一则因为南京绒花具有传统手艺的现代境遇特征,即工艺传承人高龄化,传承途径单一,社会认知度不高,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较为传统,效果也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长期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南京绒花工作室内工作,工作室内不仅可以进行访谈,也可以看到工艺制作的过程和绒花成品,研究工作容易开展和深入。

2 江苏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解析的原则与依据

传统手工艺的图形化解析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为了大众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工艺,并寄希望于扩大工艺的传承范围和效果,从认知理论来理解用户的学习特点和习惯,设计用户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借鉴了认知负荷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传统手工艺的图形化解析需要满足的两类原则。

首先,从认识负荷理论来看,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解析中不能引起用户认知负荷的过量。认知负荷的过量,即是在学习任务中预设了过多的认知资源,引起“认知负荷超载,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1]因此,有效的资源组织和规划策略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如呈现传统手工技艺时,需要采用多种媒体的信息在时间上同时出现,空间上并置出现等策略。

其次,情境认知原则认为知识处于真实的活动中时,学习效果好。真实的情境提供给学习者复杂、结构不良的真实任务,促进学生学习高级思维技能,这已经超越了浅层的记忆、理解学习。在传统手工艺技艺的学习中,需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资源的创设上,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资源情境。在工艺学习的任务上提供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通过工艺制作流程和需求分解和组织学习任务。此外,真实情景的学习不可忽视学习者与工艺传承人及同伴间的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工艺学习的初期阶段,工艺传承人或师傅的教授作用巨大。基本技能掌握后,同伴间的交流更能促使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

3 江苏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解析的内容

传统手工艺有别于物质文化,它呈现出以“行为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或传授”[2]的非物质的特征,一项工艺的内容往往包括了“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2]将传统手工艺作为研究对象时,可以将其涵盖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固定的物质形态出现的,如工具、材料、最终的工艺制作成品等;另一类则是无物质的,如工艺制作流程、工艺分解步骤、工具使用方法、材料选择方法,工艺规范等。

3.1 工艺中的物质形态

在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体系中,具有物质形态的元素包括材料、工具以及最终的工艺品。其中,材料的认识、选择是手工艺创作的重要环节。以本文研究个案——南京绒花工艺为例,材料包括蚕丝线、过火铜丝、铁丝等。对恰当材料的识别和选择可以从材料的色泽、品相、粗细等属性加以识别。

工具的静态图形化表现主要是为了识别工具,知道工具的使用场合,而另一个重要环节——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外形的识别及用途的了解对初学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南京绒花技艺中关键工具——剪刀,根据不同技艺的需求就分为“勾条剪刀”、“打尖剪刀”和“老口剪刀”。工具的排列顺序可以以工序为依据;另一个需要图形化表达的是典型工艺品,它们通常包括经典工艺品和包含关键工艺技巧的工艺成品两个部分。对这两类工艺品的图形化,有利于学习者研究期间包含的高级技巧、经典造型以及工艺大师们的创作思路。这一部分的图形化表达的重点是图形化的内容,即梳理出将哪些工艺样式可以作为展示的内容。制成品样式可以按照工艺的难易程度、用途等进行分类。

3.2 工艺中的非物质形态

传统手工艺中的非物质形态主要包含了工艺流程、工具使用方法、材料的选择方法、工艺规范等方面。对这一类工艺的图形化解析一方面用以表达各个工序的面貌和顺序;另一方面反映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三方面则是将用手的操作方法用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三个方面中,一些工艺规则、技巧将在制作流程、工具使用等环节中以提示、备注的形式展现。

4 解析框架

明确了传统工艺图形化解析的内容后,下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是对解析的框架的研究。这里所指的解析框架,是解析内容的组织方式,也就是以何种结构将手工技艺的内容组织起来。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框架,因而至关重要。

以南京绒花技艺为研究个案,首先对工艺进行工艺步骤划分,即分为“勾条”、“打尖”、“传花”三个部分,再对各个工艺依据材料、工艺过程、工具、形态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其中,“勾条”材料包括蚕丝、铜丝、铁丝、皮纸、料珠、乳胶,工艺包括剪铜丝、铜丝退火、整理绒丝、刷绒、夹铜丝、剪绒条、比齐、旋转铜丝、搓条,工具包括刷子、勾条剪刀、木质搓板,形态包括粗绒条、细绒条。“打尖”材料是绒条,工艺为打尖,工具为打尖剪刀。传花的材料包括铁丝、皮纸、料珠、乳胶。工艺包括弧形型弯曲、螺旋型弯曲、圆形型弯曲、U型弯曲、对折,工具有镊子、钳子、老口剪刀,基本形态为图案花。

5 总结

对传统手工艺的图形化解析不仅可以是手工技艺更易理解,也可以使其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文中以南京绒花为个案,提出了图形化解析时需要考虑的原则,即从人的认知负荷和情境认知的角度考虑后续活动。在手工艺图形化解析内容方面,提出从工艺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来认识工艺,并且按照材料、工艺、工具、制成品形态四个方面对工艺解析的内容进行组织。综上所述,这些图形解析的内容和框架的研究,可以为后续手工技艺互动式图解厘清互动的内容,也是最终利用多种媒介和通道实现工艺内容与学习者的交互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5):22-26.

[2] 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54-59.

猜你喜欢
图解传承
图解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解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