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问题的探讨

2015-05-30 16:54蔡玉硕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多元视觉传达设计开放

蔡玉硕

摘 要: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强大动力把人类带入了“数字化生存”阶段,这种生存方式的变迁不仅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文化,更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的多样化、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开放度,以及“跨界”设计教育的能力。本文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必须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树立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特色,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全局出发积极主动地“破壁突围”,以建立“有机”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多元;开放;跨界

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使中国设计教育无论是在招生数量、教育规模,还是教育理念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从人才培养的现状看,数字庞大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依然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今日中国设计教育仍未走出西方强势设计文化的影响,也仍未建立起“有机”设计教育体系。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时代变迁而“自然”改变。就视觉传达设计来说,就曾经历了从工艺美术、装潢设计、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不同学科名称的更替。虽然这属于顺势易名的行为,但即使作为一个称谓,视觉传达设计与平面设计、艺术设计等在本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尽管“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是我们易名的主要理由,然而,如若仅仅停留在名称的更新层面,不与时俱进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那么,这个易名的行为将势必成为误人子弟的托词。

1 多元化——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现实

设计是人类走向更先进的生命形态的手段,一如远古时期第一件打制石器的诞生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一样。在今天,我们能够说出任何一种事物所具备的设计特征,但却说不出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不是设计。显然,设计与人类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就是一种生存方式。

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强大动力把人类带入了“数字化生存”阶段,这种生存方式的变迁不仅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一方面在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视觉观念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视觉传达的方式日益丰富,这使得视觉信息的传达由传统的、静态、平面化的形态逐渐向动态、多维度空间的转变;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的涌现也将必然不断拓宽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20世纪主要依靠印刷技术支持的视觉信息的传达借助网络、数字影像等视觉传播媒介以更加迅速的传播速度、更加广泛的传播区域渗透。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整个发达社会的经济,在服务经济的基础上,工业、农业、旅游业、商业、娱乐餐饮等各行各业正借助数字技术大张旗鼓地步入体验经济时代。对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出回应,才能真正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及其教育体系的发展。

设计学科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设计既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艺术化的造物设计,是涉及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不同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本科教育阶段,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造型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实践与人际沟通等基本技能。然而一直以来,尽管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是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建设中必要的良性因子,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多没有此类教师。同时尽管有不少学校希望能在招生时吸纳理科生,但这一状况至今仍未发生质的改变。

从目前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仍在延续“平面设计”学科概念下的课程。虽然有些院校加上了影像设计、网页设计等以示区别。但培养方案并未真正体现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特色。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种延续平面设计学科课程设置的做法并非只是因为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认识不足所造成的,而是由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例如,从教师层面上来讲,我国现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多出身于美术或工艺美术,实战经验不足。这也是国内设计教育重“艺”轻“技”的根本所在。尽管绝大多数的设计专业教师都能清楚认识到“技”的重要性,但由于个人实战设计经验的严重匮乏,反映到实际的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时便表现为对“艺术标准”的过分强调和对脱离市场目标,所谓的“设计创意”的过度苛求。殊不知,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只有先掌握了“技”才有可能实现“艺”。而缺少了“技”的支撑,再好的“创意”恐怕也难以付诸实施。

2 开放——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立足点

高等教育是一種社会现象,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系统而存在,所以作为社会系统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其目标的制定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功能性、创新性等特征。其本质就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意识的体现。所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目标也必将是以围绕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为主题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为基本的目标。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了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文科学生要按专业要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1]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活动。对视觉语言的敏感度、掌握和操控视觉语言表达的能力、市场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培养等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立足市场需求,强调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必须强化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方面,国内部分设计院校已借助设计工作室、设计公司等和企业展开广泛的合作,切实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数中西部设计院校仍沿袭着封闭的“学院式”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固然有实战项目匮乏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由滞后的设计教育观念和僵化的设计教育管理模式所造成的。

3 跨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方式

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也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功能单位。[2]“学科”是科学知识发展的结果,由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视觉传达设计属综合性学科,要求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相综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但“综合”不善便会导致“水果拼盘”似的结果,看似热闹好看,彼此却无内在的关联。

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曾指出: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成果都是建立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3]历史的经验证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要做到学科交叉与融合就必须突破“学科壁垒”,即学科之“界”。“界”在汉语中的解释既有名词性的,也有动词性的。所谓边界,通常是指进行差异划分的界线,有自然的边界、历史的边界,以及人为的边界。例如,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及社会阶级的划分等。对应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上时,“边界”也表现在各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沿海城市、一线城市与中西部城市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就分属于不同的优劣立场,这二者之间的边界是显见的。其次,因不同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西方设计教育边界的形成则更加复杂。再者,专业设置的集权化管理,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不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等,这些人为制造的“界”使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研究的跨界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跨界在具体实施时困难重重。

4 结语

如同个性与实用性是衡量设计作品优劣的核心标准一样,特色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特色取胜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地方高校,与一流高校相比,其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有诸多的先天不足,如若不著力于建设特色学科便意味着放弃竞争,学科结构和教育模式也将呈现“趋同化”。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的多样化、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开放度,以及跨界设计教育的能力。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必须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树立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全局出发积极主动地“破壁突围”,以建立“有机”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DB/OL]http://www.moe.gov.cn . 国家教育部网站.

[2]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29.

[3] 沃纳·卡尔·海森堡(德).物理学和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4.

猜你喜欢
多元视觉传达设计开放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