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丰都原生态巫鬼文化的人文价值

2015-05-30 21:59缪苗杨尚鸿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探析

缪苗 杨尚鸿

摘 要:丰都作为为巫鬼文化的起源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研究价值。通过追溯、了解巫文化起源、研究巫文化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对巫文化中存在的和生态美学中相近的思想解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巫文化的先进性。

关键词:重庆丰都;巫鬼文化;探析

1 巫文化的起源和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巫文化是指与巫有关的一切活动和鬼神信仰为总体特征的文化。在生产力、劳动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巫文化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仪式化的产物。融汇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祭祀和宗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又被称为巫鬼文化、神巫文化、巫摊文化或萨满文化。《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描述了一个不种而食、不织而衣、鸾鸟歌舞、百兽相处,百谷而聚的神奇国度。[1]这里的群巫聚于灵山,采长生不死之药,一派极乐世界。《说文解字》曰:“灵,巫也,以玉事神。”[2]灵的繁体字“靈”在古代时为同一字,因而袁珂先生校注《山海经·大荒西经》时将灵山称之为巫山。其中描述的国度是现今的重庆巫溪县一带,而灵山即为长江三峡一带的巫山,这里孕育了神秘悠远的巴文化之母文化——巫文化,而巫溪便成了公认的中国巫文化发源地之一。[3]

巫文化中不仅蕴含的与医学、养生学、预测学、谋略学以及人文艺术等之间的联系,还极大地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4]华夏文明一直把生命价值的内涵赋予宇宙万物的根源,儒家讲:“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道家讲“天地与我为一”,以此为原型,人与自然本就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与巫文化中通过神话、舞蹈、祭祀等形式表现传播给先民们以天人合一、探求灵性以及追求和平等思想极为相近。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和平相处、共同演进的哲学观。而这一思想又逐步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包括屈原诗歌、孔丘仁义、中医、兵学等,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民族的艺术宝库,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与进步。[4]

2 巫鬼文化在重庆丰都一带发展中的地位

商周时期,具有巫教性质的原始宗教——巫教,也称鬼教,崇尚巫鬼之俗,就在三峡地区盛行,后巴族建国川东,继承了这种信仰,现如今,巫教的重心就是重庆的丰都。[5]远古的巫文化时代的人们将世界划分为可知的自然世界与不可知超自然世界。对于“巫”的理解,最初就是人、鬼之间的联络、沟通者,因而巫术是祖先与不可知的超自然世界联系的中介。从巫术发展为巫鬼文化,根基在于鬼文化的发育,没有“鬼观念”的诞生,“巫”就不会出现。因此,巫文化的来源之一是鬼文化。东汉晚期,巫文化的形式已经发展演变的复杂多元,在巫文化的影响之下,巫文化渐从“鬼”到“神”,当时的巴蜀地区则发展到鬼道,也就是早期的道教。《晋书·李特安》中有“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教信巫觋,多往奉之。”初立道教,以“治”为传教单位,东汉建安三年,在平都即现在的丰都名山设天师“治”,这个“平都天师治”正是道教传教的重要地点。[6]

建筑上,丰都拥有全国唯一一个鬼文化遗产的中心地。建筑设计精巧,功能布局有序,展现出先民对于巫文化的信仰和个体非凡的创造力。魏晋时典型的《度人经》[7]中遥想当年鬼教盛况:丰都坐落在六天清河旁,这里有三官九府,宫阙楼观贵视天庭,鬼帝坐镇在这里,统亿万鬼神。文学创作方面,丰都的巫鬼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到清朝之间大约有130部文学作品放映了不同时期的巫鬼文化特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钟馗传》等,近代以来,有鲁迅、周作人、台静农等现在在内的一批著名文学家仍关注着“巫鬼”文化的研究。

丰都的庙会和祭祀礼仪从明朝开始,流传至今。每至主神的诞辰,都要举行庙会。“丰都庙会”现已成功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巫鬼文化在重庆丰都一带得到了发展,并在宗教、生活、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3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巫文化的进步性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巫文化作为被传承下来的远古文化形态之一,也是文明起源时期人类精神与智慧的启蒙时代。它从多种形式中体现出的美学特征逐步地构成了后世一些美学思想的内涵,从生态美学的视域下去研究巫文化,更能发现它的一些进行性。

3.1 天人合一的思想

远古巫人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使他们产生了敬畏自然的心态。“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从受巫文化影响最深的道家思想中体现而出。道家思想从对人的自然审美层面上来讲要超越儒家“礼乐”的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儒家更强调人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煉自己的审美和自然状态,受制于社会关系和条例规则的牵制。[8,9]然而受巫文化影响的道家之“自然”的思想强调的便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强调自然的重要性,人的精神便能超越人际之上,而与整个大自然合为一体,形成真正的“天人合一”观念。这种思想运用现代同样不限陈旧,在人与自然环境愈发呈现对立状态的当今社会,人们更应该转换好人与自然角色的关系,一味征服自然只能带来毁灭,而和谐相处才可以令人与自然长久共存。

3.2 和谐共生

“和”来源于远古巫文化时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巫术祭祀……,《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9]远古的巫人们认为以热烈的歌舞相配的巫术活动来举行狩猎仪式,动物也将会受到巫术的感应,等候人们去捕捉。自然而然,他们就学会用巫歌巫舞来传递信息和思想,沟通构成和谐之美,在和谐的动作之下人们更容易相互配合完成打猎、捕鱼等活动。[10]因此,这种通过群体情感上的“和谐”,是在感性和自然中建立起来的,是宇宙万物相联系而感应出的和谐。丰都一带信奉巫鬼一带居民,他们依山吃山,傍水吃水。因此,自然对于居民来说有养育之恩。他们在山上修建山神庙,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也会在山里继续植树造林,为了哺育后代也为了还恩。

我国古典艺术一直把和谐美作为理想,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都留有对和谐美追求的表现。从生态美学上来讲,在现代的生态体系中,这种要求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于人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代的城市环境规划和建构中,都讲究和谐、追求生态。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M].钱发平,译.重庆出版集团,2006.

[2]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 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礼巫盛典(前言)[M].重庆出版社,2003:183.

[5] 四川省丰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丰都县志[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 房玄龄.晋书[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

[7] 孙宝文.度人经[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8] 李泽厚.美学三书[M].商务印书馆,2006.

[9] 乐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

[10]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1] 曾繁仁.人类中心主义退场与生态美学的兴起[J].文学评论,2012(2):107-112.

猜你喜欢
探析
自杀参与行为可罚性之探析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HTTPS探析
VPLS组网技术探析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血分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