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艺术

2015-05-30 21:59祝若芷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艺术表达末代皇帝蒙太奇

祝若芷

摘 要: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电影的发展,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对电影艺术而言,蒙太奇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式,是作者的理念,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蒙太奇贯穿于整部电影的始末,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艺术中,它涉及美术、音乐、建筑等。本文就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进行一个视觉和审美研究。

关键词:蒙太奇;审美;艺术表达;绘画

1 蒙太奇的产生

蒙太奇的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意为装配、安装。俄苏艺术家把它总结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后,在影像与声音、声音与声音等之间的应用。蒙太奇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2 蒙太奇是绘画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

蒙太奇结构与镜头构图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离开对方就不存在。蒙太奇是鏡头的一个阶段,它与镜头是互相融合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觉得对蒙太奇的研究十分重要,而忽略了对镜头方面探究的相应规律。[1]镜头的运用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可以带领观众走进电影的世界,理解导演思维。所以镜头和蒙太奇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同样重要的。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当然是通过视觉来呈现给大家的,视觉效应就要求视觉会给观众带来美感、冲击力。

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是姊妹艺术,两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对影视艺术中取材选景、构图等,在绘画艺术上早就有了十分显著的研究。在绘画形式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形式:一是线条在其中起重大作用的绘画。二是概括性最为强烈,有时为了概括不惜牺牲造型的绘画。但是在绘画中,直接诉诸情感的其实是色彩,它代表着造型。线条是第二性的,间接起作用,它也代表上述那种概括形象的揭示。其实影视艺术中,同样也包含这些绘画理论。影视艺术也是通过视觉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视觉效果感受,既是视觉感受也是形式审美,那么这些审美的基础还是来源于绘画艺术中。而蒙太奇的使用必须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它不仅要考虑到镜头间的美感,还有镜头带来的造型等。

3 《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艺术

《末代皇帝》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和传统的“史实”和“传说”都无关,认为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分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影片从剪辑手法上来谈,《末代皇帝》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溥仪在火车站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这种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独立情节通过闪回的形式进行并列的叙述,使影片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并进行插叙。它能柔和地将影片的过去和现在粘连在一起,不仅舍去了很多冗长情节,还使观众更加感兴趣于两个时空的交替。

从影片的色调上来说,整部影片的光影都十分的柔和,画面十分的细腻沉稳。色调都是柔和的暗黄,为影片渲染了一种落日黄昏的感觉,同时也是暗示清王朝的没落与衰败。整体基调还是很中式复古的。在空镜头的运用中,运用广角自然光拍摄更显技术。好似暗喻人生一辈子,虽拥有偌大皇城,最终还不过是一场空,傀儡皇帝无法摆脱命运的牵制。清宫无疑是高贵和华美的,但是里面所有的人都像没了生命的肉体一般在行走,走向灭亡。

从影片的音乐上来说,《末代皇帝》的配乐已成了紫禁城故事的专利。这部电影一开头就很吸引观众,中国古乐器的伴奏,悠扬而婉转,又有一种哀怨无法诉说的感觉。好像替片中的每个人物表达了内心世界的禁锢与哀伤,却难以言状,与影片整体的基调十分融洽。

从电影的画面构图来说,紫禁城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最高境界。中国人讲究婉转而含蓄,所以很多建筑前都有屏风或者是雕花窗户,为画面的拍摄安置了许多前景,前景能起到突出画面主题,增强画面空间感的作用,同时又符合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心理特征。构图可以给视觉带来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视角对视觉的冲击也是不一样的,对构图的把握也可以人为的控制画面的中心。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和造型基础的统一,我们不能将线条与色彩局限于字面上的定义,两者是交融统一的。[1]造型本身可以具有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如影片中外国传教士无意间发现皇上口袋里的小白鼠爬了出来,而影片中共有三次出现了小白鼠,小白鼠这一形象得到了强调,外在造型是皇帝的一只失去自由的宠物,而小白鼠的内在造型其实是暗喻了皇帝自己。绘画中的线条也称为“骨”,在中国画中,这“骨”就是一种现象的本质,一幅画的精髓所在。而影片所有画面中的“骨”就是描绘皇帝溥仪是如何难以逃脱命运的束缚的。

从影视画面的效果上来说,《末代皇帝》虽然是一部叙事片,但它的画面还是十分唯美的,舞台美术也做得十分到位。影片开场小溥仪第一次进皇宫,开门的那一瞬间,透露出皇宫森严、阴郁的气氛,里面都是罗汉与佛像,各个表情狰狞恐怖,随着镜头的转移,里面的妃子面容惨白,全无表情,唇中一点红,各个犹如死尸一般,宫内光线昏暗,只有窗户的明亮处照射进来几缕光线,把整个宫内的气氛渲染得极致到位,十足地凸显出皇宫的阴暗与禁闭以及逐步走向衰朽的趋势。所有服装十分华丽,说明了古代文化还是十分繁荣的,古老文明的精髓还是无法取代的。

从影片的审美效果上来说,外国人拍摄相对要大胆很多,角度也更新颖了。二妃与皇上同睡一床在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皇后婉容在大婚当天也表现得非常有想法,这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中是难以置信的。这就给了一个中外文化观念的冲击。两条时空线交错主线清晰,人物爱恨情仇一目了然,纯艺部分(电影摄影、音乐、场景、服装、化妆)我觉得无可挑剔,故事本身架构也很大气沧桑,很多段落抛开政治,拍出了人的价值和感情。故事一个人终其一生寻找“我是谁”的答案。他试着为自己装配一个又一个人格,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安排了一个身份。如此沉重的题材,在叙述上娓娓道来,回忆与现实的交叉衔接都非常自然。比起中国的变迁史诗,更认为是溥仪的个人悲剧。溥仪追阿嬷那段在配乐上催人落泪。几乎每个宫廷剧里都有一个女性角色来代表母性与最初的情欲。整个电影都堪称故事片叙述典范。《末代皇帝》的整体架构十分的完整,加之平行蒙太奇的效果,让观众把溥仪的一生做了个比较。曾经的辉煌一时,后来的落魄悲惨一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末代皇帝》在蒙太奇的运用上还是十分有力道的。我认为它算是一部对蒙太奇有很深理解的影片,也是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

[2] 郭百灵.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和审美意义[D].山东大学,2011.

[3] 赵文婷.论影视剪辑中节奏处理的核心作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0.

猜你喜欢
艺术表达末代皇帝蒙太奇
《末代皇帝》4K修复版日本重映
错位蒙太奇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电影末代皇帝的启示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