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

2015-05-30 21:59赵珂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方法论

赵珂

摘 要:本文通过对视觉文化本体特征的分析,论述了视觉文化在古典文化时期、现代文化时期和后现代文化时期的发展规律,并将其和听觉文化及视听综合文化进行对比,探寻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视觉文化是如何以一种方法论的形式出现的,并梳理出其作用对象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视觉文化;听觉文化;后现代语境;方法论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已越来越成为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主要元素,与消费文化及景观社会相契合。如何将视觉文化以一种方法论的形式应用在各个艺术创作领域,已然成为文化艺术理论所关注的重点。经过了传统的古典视觉文化时期,到现代视觉文化,再到后现代社会中林林总总的复杂视觉文化类型,视觉文化在庞杂的文化体系中,以其直观、独特的表现方式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永恒的生命力。

1 视觉文化与后现代语境

在传统语境中,视觉文化的释义是相对于听觉文化的。对它进行释义,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划分方法上的着眼点,视觉文化的定义着眼于人类的不同感觉器官,与听觉文化、嗅觉文化和触觉文化并列,因而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视觉文化的接受载体是人的眼镜,图像或其他形式的具象对象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将其点对点地呈现在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传导给大脑,大脑对它进行辨别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理解。第三个部分是视觉文化所包容的对象,视觉文化对象的划分,又成为艺术门类划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可以根据视觉艺术的划分对象来套用视觉文化的包容对象,其中有绘画—平面图像,雕塑—立体图像,建筑—实用立体图像。这些对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是它们都具有完整的形态,不一定是具象,但却完整地分布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用线、点、面表现一定思想内涵。

在对视觉文化释义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几点特别的说明:

1.1 文字的接受者同样是眼睛,但文字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对象是有空间性的,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甚至一维,都能够通过其本身给我们一定的空间推论。文字给我们的不是直接的空间推论,而是间接的空间想象。

1.2 盲人的视觉是缺失的,却不代表他们的世界中绝对不存在视觉文化

对于曾经有过视觉经验的后天盲人,我们能否根据文字的具象细节描写,在他们的大脑中做出映射,唤起他们的回忆,让他们的脑海中同样呈现出过去曾经出现过的视觉文化的景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文字成为视觉文化的间接表达方式。

1.3 视觉文化不一定就是具象的

尤其进入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抽象的绘画、雕塑成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视觉文化又有了抽象的成分,而这种抽象又不同于原始艺术的简单线条的抽象。在原始艺术中,简单的线条所表达的内涵是非常具象的,之所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进行表达,完全是因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艺术理论和技术尚且不够发达,无法用更高超的技巧来表达具象的事物。而后现代意义上的抽象视觉文化,则表达的是作者更深层次的文化思想内涵,这时候的抽象是一种有意识的抽象,是有目的的抽象,是有意而为之的抽象。

1.4 视觉文化并不一定要通过传统的载体进行呈现

无可厚非,视觉文化的接受者是眼睛,但眼睛只是最后的接受载体,它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果我们站在一座雕塑前,那么我们的眼睛直接接受了视觉文化的信息传达,要是雕塑被拍成了照片,那么眼睛就是二次载体,初次载体被照相机的镜头所代替,视觉文化本身呈现在照片之中。到了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这种初次承载视觉文化的载体还有可能是电脑以及各种晶体管为主体的其他电子物件。

2 “后现代”在时空上的划分

后现代在时空上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在学界比较流行的划分方式一直是以时间为坐标轴的。

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其划分依据又同哲学及科学技术休戚相关。从哲学上来看,后现代时期的文化是不明确的,没有边界,没有主题,这不同于前现代文化以及现代文化。

在前现代文化中,对应的时期主要以西方为主,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后现代”这一词汇原本也产生于西方,而由此衍生出来了其他和现代相关的词汇。前现代时期就是古希腊哲学的经典时期,一切都有中心,一切都有明确的依据,如米利都学派的世界之水的起源,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认为的世界之数字起源,赫拉克利特的世界之火的起源。不论起源于何种物质,都有一个明确的本源,明确的中心,这一时期的文化哲学是能够寻根的,是利奥塔所摒弃的“宏大叙事”或“元叙事”。

然后历史走向了现代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所对应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启蒙时期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端,漫长的历程让经典文化的中心内容开始瓦解。然而这种瓦解仅仅是中心的内容,而不是中心本身,中心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以什么样子的方式来呈现,中心仍然是有的。因此,文化的种类及形开始多样化,这也开始为后现代文化的到来做了铺垫。

后现代文化开始的标志是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发表,距今还不满五十年,但其文化理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心的表现形式被现代文化所瓦解之后,后现代文化又瓦解了中心本身,中心已经消失,边缘就是中心,无中心就是中心。

3 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关系的演变

3.1 原始的混杂阶段

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阶段。从时间线上来看,原始文化的状态处于视听混杂阶段,文化的类型尚未明确划分,在混沌中发展,进行一步步的演化。中国的歌舞乐三位一体,舞和巫渊源深厚等现象都是文化混杂的主要表现方式。

3.2 古典时期的对立阶段

到了古典时期,文化样式开始分化,最先文化的就是视觉和听觉文化。在中国,舞和乐是最先分开的,宫廷里有了专门的乐师,还有专门的训练舞蹈演员的机构。西方的文化教育则分科化发展得更为具体,分科教育为文化类型的划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象的视觉文化与抽象的听觉文化开始分道扬镳,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以及视觉暗示的纯音乐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

3.3 现代的融合

视觉文化与听觉文化再次出现融合的时期是现代文化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不再分庭抗礼,而是又找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这在西方文化中表现的方式是现代音乐的新形式音乐剧的出现,音乐有了可看性,音乐表演这一新兴行业出现在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在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度发展也预示着视觉和听觉文化的完美结合趋势。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尼摩.什么是西方[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 朱迪思·贝尔.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克兰迪宁,等.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7] 李友梅,孙立平,沈原.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