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国僵尸流行文化

2015-05-30 00:13程正石云轩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审美

程正 石云轩

摘 要:近年来,美国僵尸题材的娱乐产品广受欢迎,包括电影、电视剧、游戏、漫画等诸多领域,尤其是美国僵尸题材电视作品屡屡创下收视佳绩。僵尸题材表面看来显得荒诞、恐怖、离奇,甚至被人认为是一种病态的审美需求与末日导向。本文站在中肯的角度,结合一些经典的文艺理论,对其进行辨证解析。

关键词:僵尸文化;流行原因;审美

僵尸题材的作品已经成为美国娱乐产品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近二十年来,以僵尸为题材的书籍、电影以及所谓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都不厌其烦地刻画这一想象中的怪物。2014年,“僵尸产业”为美国经济带来了50亿美元的收入,如漫画书、服装、影视剧,甚至黏贴皮肤的胶水、身体腐烂后的除臭剂、连接四肢的螺丝等玩具。此刻,我们需要以冷静的眼光看待僵尸文化的流行,站在中肯的角度,并结合一些经典文艺理论对其进行解析。

1 美国僵尸文化的起源

僵尸(Zombie)一词源于非洲班图语,指死后因超自然力量之影响而重新开始活动,却没有灵魂和自由意志的尸体。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僵尸则通常受到僵尸病毒的感染,被僵尸咬伤的人类会慢慢变成僵尸,失去意识,表现出攻击性。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僵尸(Zombie)之原型脱胎于1968年上映的影片《活死人之夜》,虽然此前已经有类似同属于不死怪物的形象和传说存在,但是这部电影成功地将僵尸定型。其建立了完整的僵尸形象,包括喜欢啃食人肉、没有思想、喜欢群体活动、一旦被僵尸咬到就会变成僵尸。此外,僵尸不会死亡,如果要让他们停止活动,就要把脑袋打烂。

2 僵尸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僵尸文化流行的背后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人类社会大规模出现僵尸感染的僵尸末日之恐怖,使得僵尸在真实世界之中存在的可能性与潜在威胁愈加引发大众关注。2011年,美国国家疾病控防中心(CDC)在网站上发布僵尸末日应对指南,英国民众则指责政府对于可能发生的僵尸末日缺乏准备。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名男子杀害室友后,吃掉他的心脏和大脑,一种标榜专门打僵尸的“僵尸子弹”在全美各地热销。曾经多次戏谑地发布僵尸预警指南的美国疾控中心6月初不得不出面辟谣,安抚美国人称,并不会爆发僵尸疫情。

基于以上事件,人们不得不对僵尸文化进行一定的审视,甚至将僵尸文化定义为人们病态的审美需求与末日导向。

3 解析僵尸文化的流行原因

3.1 人性的共鸣

在美国流行文化中,“力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这一元素在美国的超级英雄文化中就可以得到体现。美国式的超级英雄往往肌肉发达,拥有可以拯救甚至破坏一切的“力量”,人们对力量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在对自然进行了极大改造的今天,对力量的渴望也是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无法抹去的。这一元素在僵尸文化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僵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充斥着极度血腥、暴力的画面。“金钱、地位、权利”,这些在现代文明中的力量象征被简单化,粗暴化,即杀戮与被杀戮。在这里,僵尸文化将人类原始状态下对力量的崇拜整理为两条线索: (1)人类自身。在僵尸世界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人不再是现代文明中的精英,他们需要极其健壮的体魄与顽强的体力,用简单暴力的手段消灭僵尸,维系自己的生存。(2)僵尸。僵尸虽然不会思考,行动缓慢,但是他们摆脱了正常人类的生理弱点,对疼痛没有任何反应,头部以外任何部位受到机枪武器等造成的攻击都不会造成致命伤害,而且常常成群出没。

观众在面对这两种力量的时候都展现出了新奇与崇拜,在现代文明的世界,人不需要靠简单暴力的手段来生存,而在僵尸题材作品中,弱肉强食的法则变得更加明晰,这迎合了观众置身僵尸世界,面对恐惧,潜意识中对力量的预期,也就变得更加容易被接受与认可。

同时,艾瑞克·弗洛姆还指出“人存在矛盾性,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与真实自我就越疏远。”僵尸的力量是靠人的原型为载体,事实上,僵尸所展现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人的力量。所以,对僵尸力量的恐惧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

3.2 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美国僵尸”的兴起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并延续到后来的二战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灾难时期,僵尸故事成为美国人“绝望之余寻求刺激”的一大精神依靠。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对僵尸越来越“追捧”。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流行文化把目光转向阴沉恐怖的僵尸。与冷战时期核爆炸传言不一样的是,僵尸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超出正常人控制的外来威胁。2010年后,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美国开始衰退,让人失望。

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满在僵尸的世界中得到了发泄,僵尸世界里不再充斥着现代文明中的人类,而是因僵尸横行变得空旷死寂,这即是一种异化。人类没有了地位等级的差距,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力量,以往的奢侈品、黄金珠宝也变得一文不值,平时随处可见的医疗用品与食物变得价值连城。

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理论提出艺术在于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则指出,使人认识对象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感,这样才能促使人思考,进而认识事物。人们正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在僵尸的世界当中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3.3 乌托邦式的期待

在僵尸文化当中,幸存下来的人类需要杀死一个个曾经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僵尸,需要在废墟中找寻生存的寄养,需要在亲人朋友变成僵尸之前结束他们的生命。但创作者不仅仅将僵尸世界视作人类的灾難与末日,也赋予其乌托邦式的寄托,这在诸多影视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在美国电视剧作品《行尸走肉》当中,主要角色之一的赫谢尔在剧中作为一个年迈的智者,面对主角瑞克对于僵尸世界所变现出的消极情绪时,曾说道:“这并不是末日,是世界在以它的方式在调节。”僵尸的世界在各个作品中被描述为是一种迅速蔓延的灾难和末日,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末日现象看作是一种淘汰机制,甚至是一种变革。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指出,“艺术天然具有革命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僵尸类作品当中,人类面对没有意识,没有疼痛感觉的僵尸束手无策,面临灭亡,正是马尔库塞所指的艺术作品广义上的革命,通过审美转化,反映压抑力量和反抗力量的冲突,打破僵化的社会现实。

在2014年的美国同类僵尸题材电视剧作品《僵尸国度》中,主角因注射疫苗,成为唯一一个在被僵尸咬后而生存下来的人类,具有了僵尸与人类的双重身份。在他漫步在僵尸横行的街道时,接受其他僵尸膜拜,这是一种新秩序的诞生,甚至说是利用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一种乌托邦。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艺术馆中指出“艺术通过幻想,超脱了眼下的现实,从而以审美的方式使属于未来的完满存在得到超前显现,也使人的内在完满世界的超前显现。艺术因此具有了认识功能。”即白日梦是艺术的终极状态。僵尸的世界虽脱胎于现实世界,但却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打破了现实世界的一切秩序,具备了艺术作品超越现实,建立艺术乌托邦的条件,这也正是僵尸文化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美国僵尸文化以及僵尸题材艺术作品虽然饱受争议,但确实赢得了一大片市场。然而,这种文化的流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受众的病态表现或是末日导向,它具有艺术哲学理论的一般性与普遍性,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对其进行解读,也是对这种文艺现象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题材的研究与创作。

猜你喜欢
审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