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人因素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2015-05-30 00:13黄艳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家影响

黄艳

摘 要:中国画家蒋彝和英国无名氏画家对英国温特湖景象描绘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发了不同的审美鉴赏,呈现出别一样的湖畔风光。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个人因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因素;艺术家;艺术创作;影响

英国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经具体分析了中国画家蒋彝和英国无名氏画家对英国温特湖景象描绘的巨大差异。他认为,“艺术家会被他惯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体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跟他所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会跃然而生,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跟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四周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面对同样的风景,不同的画家会表现出来迥然而异的画面?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可见,个人因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笔者从几方面分析在艺术家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个人因素。

1 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蒋彝(1903~1977),国际知名画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教授,于1933年赴英国,陆续以“哑行者”游记作品系列名世,后赴美国任教。这里要关注的是,他曾以英国湖区游记在20世纪30年代伦敦刮起过一场“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风。他经人建议,到英国西北部湖畔地区漫游。那里宁静的湖光山色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还是孕育英国浪漫主义艺术的圣地,甚至被视为英国人的“心灵之乡”。湖区有个湖叫德温特湖(Derwentwater)。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深入属于英国人心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独特的“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合一技法,创作了歌咏湖畔风光的系列诗歌、文和画集《哑行者湖区画记》(1937),展开中国艺术与英国艺术之间的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比较。

在这研究中,最具代表的是他的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以“中国之眼”去重新观察,采用中国水墨画所惯用的散点透视法及相关处理手段。与英国另一无名氏浪漫主义画家绘画《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典型的焦点透视法的描绘对比时,是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

从中英两国画家的比较中,看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对画家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贡布里希看来,所谓“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在生理上有什么根本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感知的差异。正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支持下的“图式”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国之眼”。蒋彝在把握自己的异国条件下新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实现新的文化认同。但是他的实践其实同时受制于多重综合因素的交替作用:第一,当时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这位旅英中国人的国家情怀借助湖区体验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第二,中国水墨画传统对画家有关湖区风景图式建构的印象制约。

2 个人的生活经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特点,是它的本质”。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让创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家们在生活的空间中,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必然会有体验和思考,会以个人的意识形态来关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亲疏冷暖,品位人间的复杂情感。这就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先体经验,为绘画创作直接进行创造重要条件的动力基点——生活经历。

以荷兰后印象派梵高和中国80后新锐画坛新秀杨纳为例。

梵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渴望,尽管从小他的家庭条件就非常不好。他做过店员,当过传教士,但是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绘画的无限热爱。在物质上,从他正式开始绘画到去世之前,都是由其弟弟泰奥供给他生活及绘画开销,为减轻弟弟的负担,他省吃省穿经常挨饿,衣不蔽体,有时甚至买颜料的钱都没有,这对于一个热爱绘画的艺术家而言,是最大程度的贫穷;在精神上,最可悲的一点是,他当时很少能够被人们理解,他的作品也无人问津,以至于他生前仅卖出一张画,也只是换回几个法郎而已,而梵高去世以后他的油画却卖出了天价。因此,梵高的一生无疑是非常可怜的,也是非常讽刺的。梵高的几幅著名的《向日葵》大胆创新,大量运用红、黄、蓝等原色,尤其是喜欢用红色、黄色、柠檬黄和橘黄。这种鲜亮的颜色也正是梵高内心的真实写照。画面上那简单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的及其亮丽,每朵花如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向日葵叶布满了整个画面。他以饱满而有纯净的黄色调展现了他内心中那似乎永远不断奔腾的热情与活力。而其作品《剪下的两朵向日葵》漩涡状似海洋一样流动的蓝色背景上,衬托着的两朵向日葵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蓝、黄原色之间的明显反差,衬托着向日葵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同时也体现了梵高面对现实生活的抗争精神。

楊纳1982年出生于重庆,200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这位身材娇小,文质彬彬的小女生之所以会画出让人看了就惊叹和难于释怀的新动漫卡通艺术形象,都与她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联系。80后的女孩子,或多或少都应该有过一两件玩具娃娃,对现今日趋发展的近乎物质化的生活也应该会有所经历或者目睹。从杨纳的画面上让我看到了80后女孩子有过的喜爱、彷徨和对消费时代物欲追求的青春体验。我们不难看出杨纳的《恋恋物语》《热带鱼》系列作品中女孩们身上的各种首饰,珠宝也不仅仅在是一件件装饰品它们是消费时代的表征,是满足女孩们消费时代的一串串物质符号。杨纳的智慧便在于她作品的青春观念表达与自己个性化的图像创造是完美契合的。作品《偷腥儿》中所描绘的芭比欲望消费,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让欲望消费的空洞唯美童年化,她的画很诙谐,有种嘲讽的意味在里面。可见生活经历给人的创作动力威力不小。

再回到中国画家蒋彝,他旅居海外四十余年,想必也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中汲取足够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且对社会对生活做出判断和评价,从各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包括蒋彝的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可见,生活经历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很深的渊源。

3 个人的性格特点

艺术家有千千万万,何其多也,但所创造的艺术却千差万别。有人认为艺术是由艺术家的个性决定的,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艺术家的个性形成也就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个性在给艺术创作带来影响的时候,恰恰也正是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而艺术家正是这中间的媒介。关于这一问题,艺术的地域性风格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艺术家的个性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周遭的风俗习惯有着必然联系,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这是有着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社会风俗熏陶才在激烈碰撞中迸发的。再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混杂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元素,只是由于艺术家不同的性格和表达习惯,在这两方面的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4 个人的创作意图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体现了艺术家表达和创作的欲望。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其初期必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而到艺术家创作生命的中后期,由于自身的理论水平、成长的阅历、情感的丰富等等因素,在某种特定环境和缘由的激发下,会催生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最后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就进入主观意图的创作之中。这时,所描绘的物象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艺术家通过这些符号来表现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诠释。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未必是每个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或创作思想来进行创作的。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者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去迎合别人,这个在现代的例子应该是数不胜数了。在古代,有典型的卖画为生的画家,他们的作品要通过消费者购买才能实现自己创作的价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创作理念往往屈就于消费者的所思所想。

再如这位旅英中国画家蒋彝,其成就为世人所公认,赢得了许多国际荣誉,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他对英国德温特湖畔独特的描绘,也许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同时也是表达对全球各民族交往条件下中华文化的认同渴望。

5 个人的表达习惯

每位艺术家在艺术表达上都有以自己独有熟悉的习惯方式进行创作。而创作中会形成的相對稳定的绘画基本面貌,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画家的个性有关,还与作品反映的题材内容、绘画技法及对传统的承传相关,传达出的画家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久而久之,这些特有的习惯因素和创作方式形成风格。一般意义上风格是指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就具体的作家、艺术家而言,艺术风格就是其创作走向成熟或自成一家的独特标志。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相对稳定地表现在题材处理、主题提炼、形象塑造、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殊审美品格;是创作主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中整体上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一系列作品之中的鲜明个性。歌德说:“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1937年,蒋彝出版《英国湖滨画记》,一举成名。这是哑行者画记的第一本。以后,他作环球旅行,足迹遍及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自称“徐霞客第二”,先后出版了12本画册,合称为《哑行者丛书》,持续在欧美销售三四十年。他独创“画记”这种着述形式,熔诗、书、画、文、史、印于一炉,妙趣横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些风格独特的艺术的作品在伦敦一发表后,就受到当时在伦敦出版的、有声望的综合英文周刊《新政治家与民族》评论专栏编辑名作家大卫.加特的重视,他的作品引起了西方知识分子极大的兴趣和高度评价。

蒋彝在伦敦以画作取得成功的个案表明,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化”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艺术家天生的,一个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必须贯穿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洗刷,生活的积累,美好的向往和独特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因素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毕生成长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第1版)[M].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 羊烈,俞可,王林,等.评画坛新秀杨纳作品[J].艺术界,2008:45-59.

[3] 王一川——“中国之眼”及其他——蒋彝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J].当代论坛,2012(03).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艺术家影响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