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从何出

2015-05-30 01:18周高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画家

周高

摘 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派别,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形成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重要特色。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绘画样式有所不同。文人画在总结历代绘画理论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意蕴深刻。

关键词:文人画意蕴;精神情景

1 文人画的概念及特点

文人画的概念在很多书籍中的解释都十分明确和相似,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最初的定义是封建士大夫的戏笔之作,以此来区别于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匠。广义地讲,它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文人画的特点:重意、重书、重墨趣。文人画与其他绘画流派相异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缘情言志特质,而决定文人画本质特征的深刻内因是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文人画最重要有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文人画“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2 畫家的心声及深刻意蕴

在中国古代很多朝代中,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董其昌绍述:“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在元代绘画实践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而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元代绘画是在唐宋的基础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它的内容,重于自然,趋向于图山描水;它的风格,强调水墨,趋向写意。这个时期,文人画在画坛上占着显著地位。赵氏的地位和艺术成就对时代影响非常巨大,他在绘画方面把写生和抒写笔墨之意融合在一起,为元四家的出现提供了一条新的,顺理成章的路线。到元四家时,画家即不再一味追求笔墨,而是在自然景物中抒发性灵,两者相结合。这使得文人画的发展在元代走向了一个更为健康成熟的路子,并为明清的绘画做好了铺垫。“山水画与花鸟画因文人画的兴起而突出于艺林之中,在这个时期绘画的表现形式,形成了诗,书,画,印,四者合一。这样的艺术形式,对明清文人画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并成为中国画在东方艺术上的独特表现”。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3 文人画深刻底蕴需要认识发展

首先,师“他”——“师古人”,但师古而不泥古,没有得形于古人。从他创作的“闲云一片”、“心游闲境”、“石水疑语”、“净土”等作品中找不到古人“二截三段”、“披麻皴”、“斧劈皴”等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模式,而是笔墨随着心境变化而变化,给人一种线条灵动、率真、散淡、随意的怡悦性情。他“师古人”而得心于自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形性贯穿在绘画之中,用笔疾驰顿挫,线条粗细长短及墨色的变化等都充满着阴阳互存、互动、互生,矛盾而又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作品蕴含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等庄子的传统哲学思想。这些作品具有含蓄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含蓄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不被一些读者所认识和理解,感觉画很雅而又不好读懂,有点“生”,应该说作品也正因为有种“生”的感觉,所以才产生了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师法自然”、“师造化”,笼统地说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深入生活、认识自然,按西方绘画说法叫写生。现在写生不单单是皈依西方绘画的写实景,而是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直觉去感悟大自然的真谛,去挖掘山水画艺术的奥秘。从“品物画语”作品集里的山水写生可以体味,不仅仅是依山画形,而是以目、以心、以神去观察自然物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特性和变化,用领悟和化解物象的纹理结构来表现绘画,把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与自由蓬勃的内心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已达到“情、景、意、境”高度的统一。具体地说“情、景、意、境”是指人与自然两个概念。“情和意”是指人的精神范畴;“景和境”是指广大的宇宙自然范畴。“情”是人的性情、感情、情操、情绪、感受等;“意”是人的思维、想象、意念、欲望等;“景”是自然界一年四季朝夕日落天气变化的景色;“境”则是山川大地乃至宇宙自然。通常人们往往用“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等词汇来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在中国山水画里,不同的“景和境”给人带来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会产生不同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创作的可视的艺术空间物象中得到了体现,作品仿佛把人带进了广阔无垠的自然空间。

4 小结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做到各方位的意识升华才能绘出意味深长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伍蠡甫.中国名画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 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人画文人画家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