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泥鳅》看农民进城问题书写

2015-05-30 04:23李娟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断裂泥鳅城乡

李娟

摘 要:从五四时起,农民进城就是一个被诸多作家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延续至今。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进城发展迅猛,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其表现更为得复杂和深刻。本文将从尤凤伟的小说《泥鳅》着手,考察新时期农民进城问题。

关键词:农民;进城;城乡;断裂

1 农民进城问题

农民进城这样一个深远的历史现象在每一时期的小说中都有一定的反映。最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就在《阿Q正传》中让阿Q进了几次城,这大概可以看作新文学史上农民的第一次进城。阿Q的进城,是无路可走时地撤退,在经历“吴妈事件”之后,阿Q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彻底失去了谋生的可能,于是他走出乡村,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干着小偷的勾当。这一次的进城使得阿Q完全沦为一个堕落者,不再是乡间老实卖力的阿Q,城市的陌生化形态给阿Q的道德败坏一个极大的可能性,阿Q的堕落行为可以看作是城市陌生化的包容,也可以看作是乡村社会的一种逼迫,在城乡的夹击中,阿Q是无奈地走向了堕落。

《泥鳅》所展现的农民进城与上述几次农民进城有着共同特点,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前辈的农民们相比,泥鳅里的农民们进城进得更为惨烈。

2 “泥鳅们”进城的背景

泥鳅是这本书的名字,同时也是作品中主人公们的象征。泥鳅,一种长在淤泥里的生物,黑不溜秋,毫不起眼,和将自己的生命挥洒在城市底层的农民们一样,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处于一个被人忽视的境地,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泥鳅们要进城?

孙立平曾经在他的《社会转型与农民工的流动》中阐释了农民和农村的问题,他用“厨师困境”来解释这一问题。所谓“厨师困境”就是,假如有一个收入有限而又食不厌精的人,需要雇佣三个厨师,那么关于这三个厨师的收入,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如下两点。第一,假如这三个厨师都没有别的收入来源,那么可以肯定,这三个厨师的平均收入会远远低于雇主的收入,或者说,不会高于雇主收入的三分之一。因为即使假定这个雇主没有别的消费项目,他的收入也要在去掉饮食开销之后,才能用来向三个厨师支付工资。第二,如果这个雇主的收入在整个社会中只处于平均水平,那么就可以肯定,三个厨师的平均收入会远在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之下(最高只能接近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即他们不可能得到一份与雇主大体相当的收入。

造成“厨师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均耕地面积的匮乏,农民手中的土地太少,仅靠种地无法生存,这一现状使得农民迫切地需要寻找谋生手段,最好的方法是离开家乡,进入城市,这是一种自发的选择,金钱是农民选择进城的最大动因。除此以外,乡村日渐浓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使得青年人无法在乡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出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 “国瑞们”在城市中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不断向城市涌来,国瑞们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进入城市的。但是他们进入城市中的时机不对,当时的中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由外延型增长阶段向内涵型增长阶段过渡,依靠科技进步的需求远远大于依靠劳动力的需求,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出现停滞和下降,呈现出一个技术排挤劳动力的场面,身无长物,空有一身力气的国瑞们进入城市注定是要碰壁的。

从整个小说对主人公人物性格的设定来看,国瑞是勤劳肯干的农村青年,而且是属于受过教育的农村精英,但是却一再面临被辞退的命运,这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劳动力市场对于农民有着严苛的限制,户籍制度仍然是这些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时候,需要履行一大套复杂的手续,并为此缴纳一笔可观的费用。其次,在就业方面,一些地方对农民进城落户诸多限制,一些地方仍收取不合理的城镇增容配套费,在就业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实行总量控制,一些地方仍在实行工种限制。最后,农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进行长时间的工作,生活却得不到保证,还有随时被辞退的危险,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承担的风险要高得多。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打工者对于在城市中的处境是欣然接受的,他们有一种作为弱势群体的自觉性,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城市中的地位,正如小说中小解说的,“现在不是一提到农村就说农村是个巨大的劳力市场吗?说得一点不错嘛。”有着清醒的认识,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待遇,却始终找不到出路,这是进城后的国瑞们的生存现状。

对于国瑞们来说最大的困境不是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是他们自己已经默认了这种社会现实,他们也被灌输了那种农民就是低下的念头,他们是默许的。因此,在经历许多事情时,都是一种自轻自贱的态度,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看,没有作为人的权利意识。

蔡志江受伤去医院事件中,国瑞这种内在的困境暴露无遗。在去给蔡毅江挂号的时候,国瑞敲门没敲开,敲窗户又没敲开,这时司机老陈出现了,老陈和国瑞不一样,他虽然也是个搬家的,但他是城里人。

国瑞的礼貌并没有敲开挂号科的大门,反倒是老陈的粗鲁让国瑞有了开口的机会,即便是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候,国瑞们还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畏畏缩缩地询问着,生怕一个不小心触怒了城里的大夫,人家不给治病。老陈的话里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干吗干吗,你是个干吗的!”国瑞们是万分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他们没有这样一种别人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农民的身份让他们在城市中失语。同样是处于底层的劳动者,有城市户口的老陈和来自农村的国瑞话语权都是不一样的。

4 城市中的个人奋斗道路

蔡毅江的事故是“国瑞们”与城市的第一次紧张冲突,而官司的失败使他们更为深刻地明白了自身在城市中的一个位置,他们不明白所谓的城市法则,他们是玩不过这帮城里人的。

在经历变故之后,蔡毅江开始变成一个恼羞成怒的報复者,他开始报复自己身边的人,从小寇开始,逼迫她去卖淫,这可以看作自身性能力丧失而选择的一种替代。也存在一种将小寇妓女化无耻化的倾向,使得他们两个在身份上得以匹配。更大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小寇,这个曾经的女友已经完全丧失了她所存在的价值,既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也不能传宗接代。因此,蔡毅江需要利用逼迫卖淫这种方式在小寇身上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时的蔡毅江变得丑陋与肮脏不堪,同他生活的城市角落一般。

小说的下部蔡毅江帮老乡孙鹏打抱不平,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仗义的人,而是他急需要一个出口发泄自己的怒火,他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向城市宣战和报复,用污言秽语向城市讨回自己的尊严。这是个讽刺的开始,为后面蔡毅江变成蔡公公埋下伏笔,蔡毅江终于也是变成了城市刽子手压榨平民的帮凶,他的个人奋斗道路是通过欺压比自己弱小的人开始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哲学,蔡公公的出现有可能是另外一个蔡毅江悲剧的开始。

农民急需寻求正当的职业与出路,但是城市的皮条客们却一步一步把他们推向昏暗肮脏的洗头房,而城市默许了这种阴暗的勾当。因此,小寇做妓女,国瑞梦想开洗头房以及到后来的做鸭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城市逼迫着他们一步一步偏离乡村的道德规范,只有忘记了道德,才能生存下去。这和《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一样,忘记了原本的道德规范,像鬼一样在城市中苟延残喘。

小说中除去主人公个人奋斗经历具有都市传奇色彩之外,其余几个人的经历都是具有典型性的,小寇做妓女,蔡毅江走上黑社会,小解犯罪之后隐姓埋名的生活,又或者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打工,这是农民进城之后的生存状况。即便是处于这么悲惨的境遇,仍然没有一个人想要逃离城市,离开城市,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他们牢牢吸住。为什么“国瑞们”不想離开城市?

5 “国瑞们”的出路

前面文章中已经交代国瑞们进城的原因,乡村的普遍贫穷使得农村精英纷纷奔向城市,但是城市并没有给这些满怀希望的年轻人好的结果,结局注定是失败的。但是“国瑞们”始终希望在城市找到出路,甚至以一种残酷的自我摧毁为代价。

在另外一篇现实主义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同样写到主人公涂自强留在城市的坚定信心。不一样的是,涂自强的身份是一个乡村大学生,在城市中生存比农民更有优势。他也不愿意离开城市,即便在城市艰难地生活着,也没想着离开,一直到最后得了癌症才不得不离开城市。他觉得,城市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一直以来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土地,因而在《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即使觉得城市各种好,也没有动过离开乡村来到城市的想法,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户籍制度;另一方面就是对土地的依赖。而国瑞们属于新时期的农民,这一波农民与他们的父辈祖辈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土地的情感,他们是没有根的人,土地在年青一代中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过去的土地象征着财富,现在的土地意味着贫穷,没有出路。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特别的人物形象来传达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无力感,这就是陶凤。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她的留是令人费解的,她并没有像小寇或者国瑞那样进行自我摧毁和放逐,而是始终以本来的面貌对抗城市。她是小说中最具有乡土道德的女性人物,即便身处城市,始终没有被城市所吞噬,一直保持着乡村的质朴,即便是跟自己的未婚夫国瑞也保持着界限。她洁身自好,却不断受到来自男性的威胁,陶凤像是一个原始美好的乡村,而那些试图侵犯她的男性正代表着乡村和城市中的邪恶思想,作者塑造陶凤这样一个人物试图告诉读者,乡村被城市吞噬是无可避免的,无处可逃。

城市没有希望,乡村没有出路,国瑞们是没有出路的,他们无处逃生,陶凤的疯癫和国瑞的死是对农民进城最好的诠释,注定是失败的。小说以主人公的死向读者展示当今社会农民的困境,造成这一困境除了不公平的制度问题,还有长久以来的社会对农民的一个“污名化”,整个社会对农民存在误解。另外,道德意识的模糊化混乱化也是造成当今社会农民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是农民在城市坚守下去,与城市居民共存的重要条件。

6 小结

《泥鳅》的出现揭开了进城农民现实生活的一角,将社会现实赤裸裸地剖开给读者看,这是对新时期底层文学的一个补充,也是对社会制度的一个拷问。它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究竟进城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让他们有路可走?这些是作者没有交代的,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泥鳅[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4]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断裂泥鳅城乡
泥鳅笼
捉泥鳅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一起去捉泥鳅吧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