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探析

2015-05-30 07:39邢茜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诗歌

邢茜

摘 要:青主的音乐创作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正值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起步阶段。本文主要通过青主对音乐元素的合成、诗歌与歌曲组成两个角度探讨了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并且分析了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青主;音乐创作观;创作要素;诗歌

青主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其因为不羁的言论在音乐界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对音乐创作的独特见解,一直以来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青主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其在美学上的重大成就,很少有人关注青主对音乐创作的贡献。很多人分析青主的音乐,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而很多人熟悉青主的音乐也只有《大江东去》这一首,对其本人以及其创作音乐的观念也不是很了解。笔者认为,在现代音乐刚刚起步的19世纪,青主的音乐创作观对中国音乐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具有历史性的价值。

1 青主本人及其音乐观概述

1.1 青主简介

青主并不是其本名,青主的本名叫廖尚果。青主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喜爱读书,乐于钻研古代的诗词歌赋,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青主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上学的时候就爱和同学一起讨论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结构、节奏设置。除此以外,青主还是一位爱国青年,其关心国家的兴旺,对国家的建设有着自己的看法。在1912年的时候,青主被派往德国进行深造,在学习的同时,青主还学习了钢琴、作曲等,青主的音乐创作思想也受到了当时法国浪漫主义的熏陶。青主赞同德国人所强调的“个性的解放”,并将其表现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当中。青主认为音乐作品应当能够充分表达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是青主对音乐创作最初的看法。1922年,青主回国后,因为受到了“共党分子”头号的影响,隐姓埋名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

1.2 青主的中西音乐观

青主在评价中西音乐观的时候,基本上对中国传统的音乐观念保持一种不赞同的态度,其比较偏向于西方的音乐观。但是在实践当中,青主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音乐观念。例如,在他的《大江东去》当中,引用了苏轼的诗词,将歌曲与中国的传统诗词文化相结合就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但无论怎样,其在公开发表的言论当中,都极力赞扬了西方音乐所呈现的“真实、善良”,并且公开表示若是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中,评选一个最优的音乐,一定是西方音乐等等。这些言论都可以表现出青主在衡量中西音乐观方面还是带有自己的偏见,具有局限性。但是,本人认为青主对中国音乐创作最大的贡献也真基于此,在很多的发言中青主公开提出“中国的音乐只是享乐的工具”,明确指出了中国音乐的不足,强调音乐的独立性。同时其在《乐话》《音乐通论》等专著和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一封公开的信、《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等论文中,特别是在《音乐通论》中他阐述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音乐无国界”等观点。

2 青主对音乐创作要素的理解及对日后创作的贡献

青主在其作品《音乐通论》中表达了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什么种类的音乐,无论音乐是什么国籍,都应当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节奏、曲调、声调以及节拍。

青主在阐述其对声调理解的时候,将“声”與“音”两者进行了区分,认为在自然界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经过相互的协调、搭配都能够组成很好的声势,这称之为声调。在音乐研究实践过程中,他提出在这音乐的四个元素当中,声调应当是最早出现的,同时声调直接影响到了一首歌好听与否,能否受到别人的欢迎。和诗词一样,中国的古典诗词强调平仄之分,强调前后句之间的雅韵,西方的诗词也同样如此,他们强调字音的长短、音调的高低,这样搭配出来的诗歌才能朗朗上口,容易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音乐同诗词一样,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声调,后期才能够配合声调制定该音乐的节拍,才可以有后续各个元素的出现。因此,青主强调了声调应当是一首歌最先定下来的一个元素,同样也是最重要的。青主先生《乐话》中就明确地表示说:“怎样发现曲调?这个是要从你的内界自然发现出来,我不能够告诉你。”并将曲调明确地划分为“有真曲调、有伪曲调”。这些音乐实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国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推进下,我国在19世纪以来的新型音乐发展,特别是西乐发展过程中,音乐创作者对于音调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于我国整体音乐创作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青主强调用数字化的理念来理解节拍。在著作中青主引用路易斯·寇勒(Louis Koehler)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音乐没有节拍,便好比情感没有智识,以至于不明不白的说——简直是发了疯的音乐”。声调抒发的是人们的内心情感,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而节拍的出现就是使原本自然的声调更加规范化,使其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展现内在的情感。在节拍加入音乐的创作元素之后,音乐不再原始化,而是融入了艺术的元素。与此同时,青主还强调了节拍的出现是用来规范声调的,但是绝对不是死死限制声调,使得原本应当活泼的歌曲变得死气沉沉。在这一音乐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创作中节拍与音调结合的创作,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例如,我国的著名音乐家聂耳在《卖报歌》等音乐创作中,就很好地进行了节拍与声调的结合应用,使得歌曲本身既具有良好的节拍感,同时其声调优美极具艺术性。

在对和音的阐述方面,青主认为同声调相比较,前者是根本,而后者则是关键,都是音乐创作不可缺少的元素。青主先生在《乐话》中宣称和音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有了和音音乐才能成为“世界上最高尚的一种艺术”。他说,“音乐有了和音,于是在各种艺术之中,要推他为最高深、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具有自己的思想,其包含了各种艺术的元素,支配了世界的万物。这种感情表现力的存在,对于音乐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张力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音乐艺术创作就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这一音乐的创作与演奏过程,和声的应用使得欣赏者可以很好地深入音乐所要体现的感情世界,使得这一协奏曲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这一音乐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和音相比,青主在解释曲调的时候,它强调曲调是一首歌曲的灵魂,而和音是一首歌曲的躯壳。一首歌要想完整地成立,必须要同时具备灵魂和躯壳这两个元素。失去了躯壳,灵魂没有自己的归宿,整首歌曲也就失去了其应当具备的生命。因此,在音乐创作的时候,要强调和音和曲调的相互配合,为整首歌曲赋予新鲜的活力。青主认为在创作一首歌的曲调时,要考虑到和音、节拍、声调这三种因素,必须受着三种因素的规范和制约,按照一种统一的排列方式,将这三种元素都包含进去,才能够使得音乐的创作更加完美。

青主在其主要的两部文学作品《音乐通论》以及《乐话》当中,都对音乐的四个组成要素,即节拍、声调、和音、曲调进行了阐述,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体现了音乐是表达人内心最真实、最善良、最美好情感的一种余元,同时影响到了后来的音乐创作,如我国现阶段的音乐创作过程。

3 青主的诗、乐观念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青主除了喜爱音乐创作,他同时对诗歌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青主在自己的作品中明确表示过,诗歌和音乐犹如兄妹,不能分割。青主希望自己能够将音声与文字相互融合,组成一首歌曲。

我国现代音乐起步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根据曲调来进行填词,完成一首歌的创作。青主的出现,使得这一传统的音乐创作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认为旧时中国音乐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文人,他们虽然很看重音乐的创作,但是通常将音乐和礼相结合,忽视了音乐的独立性,而是将音乐当做礼的附属品。他认为文人所关注的声韵在音乐中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其认为若是每一首歌都是采用同一种声韵,那么歌曲都会变得一样,如《金缕曲》。又如,中国文人将莫扎特的《各种小鸟尽来到》进行了改变,保证了原本的曲调,但将其中的歌词进行了替换,出现了随后的《体操歌》。青主认为这样的填词方式,使音乐原本应当表达的内容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青主曾经明确地表示:“音乐自是音乐,并不是诗艺的附庸。”“声韵就是用来剥夺音乐生命的一种宪法。”

青主认为诗词和音乐都具有独立性,两者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相互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青主认为一首歌和一首诗的完美融合表现为,歌曲能夠完整地体现出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音乐的创作是在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创作者之所以依照这首诗创作歌曲,是因为其能够从诗歌中得到某种思想,而需要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因此,只有音乐和诗歌本质思想不相违背,便符合该要求,并不强调每一个字都需要一一对应。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开始重视音乐与歌词的同步创作、词曲并重、艺术性为主的音乐创作过程。这种创作理念的推广使得我国的音乐创作出现了改变以往以礼为创作目的的创作理念,建立了以艺术创作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模式。这种转变的出现使我国的音乐创作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例如,在我国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中,通过词、曲间合理的配合过程,保证了音乐作品艺术性的全部展现。这种音乐创作中,合理配置词、曲表现音乐艺术性的方法,在现阶段依然是我国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

4 结束语

19世纪是我国的现代音乐创作的起步阶段,也正是这一阶段出现了青主对音乐创作的看法。青主的创作理念无论是在现代音乐创作的初期阶段,还是在音乐创作手法日益成熟的今天,其思想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对音乐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青主说,“凡从事艺术的人,必要先把‘我这个观念消灭,不论怎么样深造的艺人,也不过是艺术的一种工具,故此当我们演奏的时候,千万不要存着一个‘我的观念,我们之应该把全副灵魂集中在弹奏这首乐曲上面”。这种忘我理念的阐述,正是青主音乐创作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青主.乐话[M].商务印书馆,1930.

[2] 蔡仲德.为青主一辩[J].人民音乐,1989(4).

[3]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
诗歌是光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