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运用

2015-05-30 21:39张静文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情感

张静文

摘 要:情感化设计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工业设计师诺曼提出,此观念阐述了情感以及心理感受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做到“以人为本”,旨在解决设计的实用与美观之间相冲突的问题。而中国古典园林从两汉时期开始发展起来,一直延续至今,看似与西方的情感化设计毫无关联,但其实在古代的园林设计的手法中就能看到情感化设计的影子。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作为切入点来论述情感化设计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以期待能找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方设计的相通点。

关键词:情感;心理感受;造景手法;苏州园林

1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1.1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发展史

中国在古代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下,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造园手法为全世界所推崇和模仿,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人类文明艺术的一笔宝贵遗产。传统的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

从《诗经》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周文王时期当时就已经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但多以皇家园林和地位显赫的宦官的私家园林为主。最早的皇家园林形式是“囿”,它是古代帝王以及一些王权贵族进行狩猎和玩乐以及军事训练的场所,当时的造园手法只是在这种场所中营造一些自然植被和鸟兽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象。到了汉代,在“囿”这一园林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式园林——苑。它保留了供皇族狩猎游玩的这一功能的同时又有宫室建筑,是以建筑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动乱,统治阶级争权夺势,思想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而我国的园林形式也受到了影响。佛教和道教思想当时发展正盛,一些文人士大夫受到其影响,崇尚玄学。渴望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于是游山玩水成了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造园艺术手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园林内的建筑也由独立存在变成了很好地融合于周围的景色山水之中。后来发展到隋唐,我国的园林艺术进入到全盛时期,将中国古典园林从建筑宫苑转变为写意山水园。造园手法也出现了借景、造景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并且在当时形成的一些造园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1.2 情感化设计的提出

情感化设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的工业设计师以及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其出版的同名著作《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其主张设计应将研究重点放在用户的身上,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为中心,让其根据现有的心理以及行为习性来自然地接受设计出的产品,改变以往设计只重视外表而忽略了用户的感受这一现象。通过列举一些实际案例,小到日常用品的设计,大到计算机等工业产品的设计,从而更加说明在做设计时注重用户心理感受的重要性。情感化设计这一观点虽是针对工业设计提出,但对于各个不同设计方向的设计师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均会有所启发。

2 情感化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体现

情感化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以用户为中心”,在工业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中的接收到产品的人群被称为“用户”,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所有可以观赏到园林景观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是情感化设计的“用户”。情感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地方均有体现,本文主要从中国古典园林八大造景手法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种入手进行分析,来以此进一步证明和阐释中国古典园林中情感化设计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深受中国道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遵循自然法则,并且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特点,避免一览无余。通过障景、框景、夹景、和借景等造景手法来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和规划。

2.1 障景

障景是造景中一种比较特别的手法,按照障景的位置可以分为入口障景、端头障景和曲障三种,其基本原则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入口处设置障景是为了达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感等作用。例如,许多园子一进门先是一座假山池,遮挡住人们的视线,让人有想要深入探究的心理。端头障景是在路的端头位置设计景观,目的是为了使游览者流连忘返、有所回味,而曲障主要运用是在一些假山、建筑以及峰林的规划中,如让游览者要经过一段回廊才能到达庭院。这三种障景手法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人们在进到园林中会将景色“一览无余”这一大忌,根据古代一些造园艺术家所讲究的造园艺术的意境美,通常要求园内有“曲径通幽”的感觉。而障景则通过各种手法来隐藏园中的景色,伴随着游客的脚步慢慢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园林都使用了障景这一手法,在表达古典园林含蓄美的同时更加满足了游览者的心理感受。

2.2 框景

顾名思义,是利用园林中的门、窗、洞或树木枝干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然美景摄入其中,这就是框景。由于园林一般来说面积都比较大,园内景观众多,不可将景观尽数收入眼底,一些较为别致的景观在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一些自然景观的配合下,可以将游览者的视线引入框中,有选择地欣赏园内的优美景色,使人们并非直面景色而是通过“框”来观“景”,像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使得景色更加具有意境美。而人们在游览之时也会有种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感受,满足了人们心理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心情也会变得更加愉悦。

2.3 借景

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之一。它是指在游览者的视野范围内,将好的景色融入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一种手法,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直接借景包括近借、远借、互借、邻借等。间接借景是指借助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来进行构景,静止的水面通过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镜面性质的材料可反射出相对空间的景色,这种造景方式可以使景物显得深远有层次感,给人以一种曲径通幽的深入感。借景这一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使游览者在园中游览时从自己视野的角度通过发散思维来联想出无限的景色,使得游客在园内游览时身处何地都有景可赏有景可观,极大地满足了视觉上的欣赏需求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2.4 漏景

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有利于丰富景观的层次感。框景景色清楚,漏景则是若隐若现,较为含蓄,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漏景分为漏窗、漏墙、漏屏风等手法,利用园内围墙和走廊的漏窗来观赏园内景色。疏透之处景物的设置既要考虑静态观赏,也要考虑视线移动时的动态观赏。在园林中多利用花格景窗、树竹间隙、假山石洞等形成若隐若现的景观,增加景深,引人入胜,使游客在游览时有想要探求内里景色的好奇感。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传统造景手法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手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实每一种造景手法有意无意地都体现着古典园林造园者心中的诗情画意。所有的造景手法都为营造出一种意境美,来达到让游览者置身其中流连忘返,意犹未尽的目的,满足其心理及视觉上对于美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家们的文人情怀以及重视观赏者心理感受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计成.园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周維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要宇.以苏州留园为例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D].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06.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情感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苏州园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苏州园林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