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职教得“益”忘形的思考

2015-05-30 00:10吴颖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吴颖

摘 要: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生源结构不合理,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接受,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还不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社会上有些人没有认清这些问题,呼喊着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本文就目前职业教育存在得“益”忘“形”的现象分析了中国职教的利和弊,指出了“益”和“形”的内在对应关系,并研究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得“益”忘形;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教育规律;质量提高;深度融合;

2014年,中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掀开了中国职业教育一个新的篇章。在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人甚至认为“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坐下来冷静地思考就会发现,回顾中国职教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职教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本文中,首先分析职业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得到了什么“利益”。同时,也分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形状”在哪里,以期给大家看到中国职教的未来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2015年湖北省职业教育更是迎来黄金期。例如,政府会增加财政拨款,主要用于职业教育。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职校还可依据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自主设置专业(国家控制类专业除外)。办学规范优良的学校,可逐步实行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职招生海外留学生,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教学。[1]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下,湖北省将初步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政府支持逐年累计改善职业院校的教学及实习实训条件。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带来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职业教育还可以促进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提高了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最后职业教育更是加强了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保护传统文化,加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但是中国职业教育得到的“益”和丢弃的“形”存在对应逻辑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

1 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是职业教育存在没有注重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的系统立体构建现象,并缺乏规范的教育管理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4年职业教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年均毕业生约1000万人,培训超过5000万人,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5%,其中中职教育贡献4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其中高职教育贡献17个百分点。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教育每年帮助约300万农村青少年进入城镇工作,职业教育每年培训农民工约2000万人。以湖北省职业教育为例,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2]全省职业院校每年培养出4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多万次。在一些快速发展行业中,新增70%人手都来自于职业院校。

其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完成了神龙汽车公司“温度、湿度控制系统技术改造”、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大型激光器特有零部件加工工艺研究”、餐厨废弃油脂生产洗涤用品等20个技术开发项目成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有生力量。全国、全省的大部分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是职业教育存在没有统筹规划的现象,一方面生产企业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错位对接,出现根据市场来订专业的现象。一些热门行业短时间受到职业院校的追捧,造成供大于求。例如,这几年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是动画专业前几年一直扩大招生,造成动画专业学生就业一度成为红灯专业。

职业教育还存在没有注重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系统构建的现象,[3]2015两会召开期间,王康委员提出职业教育应该在国家层面由国务院主导,人社部牵头在各部位都要对其所属的行业,企业提出要求,要求它們根据行业或者企业的标准提出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并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大纲。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如果顶层设计不做好,在微观层面永远是没办法的。不管你折腾得再厉害,那还是教育部在唱独角戏,只会剃头挑子一头热。”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教学管理制度是学院完成教育过程的根本保障。传统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不能适用于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中国职业教育的管理过程应该是以人为本,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并动态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度模式。

1.1 管理规范、严格执行

目前大部分高职基本是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就需要及时修订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及具有完整合理的考核体系。这个制度应该保障我们日常教学的课堂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考试的安排和组织。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能力评价和考核方法)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使制度更人性化,更灵活、更具有适用性。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权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

1.2 完善标准,过程体现

据媒体报道,高职的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大多沦为“包身工”,很多学生在生产线上一周工作6天,每天12个小时,且大部分基本工资要上交学校,甚至存在不去工厂实习就不能毕业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模式化教育以及扁平化管理。所以在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职业院校一定要向平时在学校上课一样,有一些列的制度和监管措施,要重视实习教育,精心规划,对学生负责,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丢给企业完事。

2 职业教育促进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提高了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湖北省职业教育提高了人口受教育程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898人上升到9533人。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湖北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我省从业人员中,2012年和2006年比高中文化程度占比提高4.77%,专科文化占比提升3.9%

西方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教育不是把知识填满,而是把灯点亮,所以职业教育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加强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直言“职业教育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着力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怎样才能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我们职业工作者考虑的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职业教育的本质在哪里?职业教育过去被简单定义为“蓝领”教育,但是实际上职业教育应该不是培养一技之长,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本位,科学技能教育放在末位,不能本末倒置,丢掉本质的东西。教育应该首先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教育更应该是“育人”而非“制器”。[4]教育的方法应该是“育”而非“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即用“道”去关注人本身的学习能力,关注人内心的发展,时刻掌握学生不同时候的需求来完成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产品放在流水线上去“制”造出来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人有感情而物没有,所以如果我们为了追求“益”而忘记了“形”,忘记了教育的本质,那对教育结果是一个很大的破坏。

今天的高职教育要重新审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之前,人文教育压倒一切。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教育才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高度科技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偏重某种教育,而应该把两种教育融合起来,在此之上,要高度加强人文教育。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意思就是才是德的资本,而德是才的统领。德比才更重要。

反思中国高职教育,功利化的思想体现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罗思高说:“在中国绝大多数职校中,学生什么也学不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调研,我们发现这些年职校头两年辍学率高达50%。中国目前有1.36万所职业学校,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大部分劳动者,据估算,到了2020年职业院校在校生将达3800万。”

3 职业教育加强了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职业教育需要从层次教育转化成类别教育

湖北省职业院校承担起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成立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弘扬湖北特色文化(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设置的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及研究方向(部分)[2]

机构名称 举办学校 研究方向

汉水文化研究所 郧阳师范高等专业学校 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开发

湖北民歌研究中心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社会、教学服务

陆羽茶文化研究所 天门职业学院 茶产业

孝文化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孝文化研究、感恩研究

这些文化研究机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状态的危机,保护了民间文化遗产,加强了传统技艺传承创新。

职业教育如何能从层次教育转化成类别教育,我们认为还是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许多家长会认为技就是“雕虫小技”,只是一个赖以生存的饭碗而已。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成为“士大夫”才是子女的最好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报露出职业教育与社会认知和人才需求上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民营和中小企业存在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而另一方面有的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月薪过万,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人才。

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题还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的问题。教学是学院工作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的根本保障。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我认为关键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以及举办一些职业理念教育活动,如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邀请企业的专家举办文化讲堂,讲解企业文化或者传统文化内容,又或者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来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或者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和企业的联系,具体来说以教研室为单位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利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师傅对教师进行经验的传授,可以使教师较快的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提高整体素质,改善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另外也可以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师傅来给学生上课,但是前提一定是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的相关培训,以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自己的学习,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自然地发生。

4 政府支持逐年累计改善了教学及实习实训条件,但是实习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效度出现问题

2013年湖北省高职院校总办学金额66亿元,比2012年增加18亿元。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加强实践条件,不断增强实训基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13年,增去中央财政资金2480万元,立项建设1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总共全省国家级实训基地达到78个,省级实训基地达到114个,改善了职业院校教学及实习实训条件。

在政府逐年支持高职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实习存在一些安全隐患。[5]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第五个学期即要求去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践时间较长,不少实习地点和工作环境都存在一些风险,所以学生实习事故死亡率较高。中国教育报报道,据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联合工作组抽样调查,2013年每10万职业院校实习学生发生一般性伤害约78.65人,其中导致死亡的约有4.69人。这一数据高于2012年同类调查的39.9人和3.96人,也高于全国矿工企业每10万人死亡平均律的1.636人。

分析原因,主要是实习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以及它的效度出现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借着顶岗实习,将学生推向企业后,和企业分工责任不明确,忽视对学生的管理,出现管理上的空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还有些职校因为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出现实习专业不对口,实习期间任意加长劳动时间,给学生造成身心的损害,从而引发各种安全事故。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习制度的执行力,切实做出有效的学生实习,实训制度,最大效果地为学生考虑,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监管力度,来保证制度执行的主体、制度的运行能健康有效地长期运行下去。[6]

总之,中国职教任重道远。2014年国务院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生源结构不合理,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接受,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还不强等。这些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当前这个时期,我们不能沉浸在職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果中,不要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应该着眼未来,规范教育管理,注重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系统构建;加强道德文化素质教育,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加强、提高教学质量让职业教育真正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机遇期”高职学生也可报考公务员了[N].武汉晚报,2015-2-10(17).

[2]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R]. 2014.

[3] 程宜康,吴景松.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4).

[4] 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5] 章建新.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J].教育与职业,2013(4).

[6] 徐建.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