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早期师徒制图案教育

2015-05-30 00:10曾玲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师徒制装饰文化

曾玲

摘 要:“图案教育”作为一種实用性艺术教育,就是要在人类文明的基点上重新认识自然和社会,重新反思人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追求,张扬一种符合宇宙规律和生命逻辑的文化表现形式。本文从手工作坊与早期的图案和图案教育入手,简要分析了图案和图案教育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指出早期图案教育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利与弊,以便对当前设计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图案教育;师徒制;装饰;文化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也创造了绚丽的现代文明。图案作为一种与人同步发展的文化形态,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和中华民族一道从人类童年走到现在,不仅创造了像原始彩陶、青铜器、漆器、玉器、陶瓷、建筑、服饰等辉煌的古代装饰图案,还以诗意的文化特质抒写了文化演进的时代华章。图案作为一种生活化的人性选择,不仅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人文教科书。

“图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出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实践。“它是人类在谋求生存温饱之余的一种诗性的追求,是通过节奏、秩序和事物间复杂关系营造出来的对生活方式的选择。”[1]而“图案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教育,就是要在人类文明的基点上重新认识自然和社会,重新反思人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追求,张扬一种符合宇宙规律和生命逻辑的文化表现形式。这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有效形式。

1 早期师徒制图案教育的现状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的早期社会,口传心授的学徒式教育作为中国早期社会教育的最普遍的形式,在各行各业中均存在着。也正是由于这种学徒制行业内的相互学习,切磋技艺,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职业技术的传授水平,传承了我国古代的各门技艺。早期图案教育也是作为其技艺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尽管我国古代没有“图案”的叫法,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对于美感的需要和追求一直存在着,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类似绘画载体的“艺”和与人们物质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与“艺”的教育独倚绘画不同,“技”的范围更为广泛。据我国现存的最早工艺书籍《考工记》载述“技”的品类达三十余种,分属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和塼埴之工六大类。可见“技”的教育几乎是无所不包。我国数千年广博的工艺美术历史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图案、纹样装饰,尽管手工艺人不曾受到真正重视,社会地位低下,但正是他们传承了我国的工艺文明,创造了中国文化绚烂的工艺精神,同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图案宝藏。这些图案、纹样中无不显示出一种中国式的形式规律。

子承父业、师徒相授是传统手工艺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中国早期图案教育是通过手工作坊的方式严格按照师徒制的传授形式而存在的,这种教育方式呈现出了较为严密的封闭性。古代工匠集绘制图案、纹样和制造器物于一身,对各种素材的性能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选择材料配合纹样、图案以使作品浑然天成,这种专业素质若非常年训练和对各种材料的亲身接触是无法练就的。在古代造物过程中,造物、用物乃至惜物都与人的伦理道德密切联系。因此,在师傅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也对有徒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用物的人通过欣赏也可以形成一种沟通,“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2]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正是由于古代的艺匠们来源于民间,生活在民间,他们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民大众的意愿。因此,古代的艺匠能创造出大量反映人民日常生活和美好愿望的装饰图案。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图案教育,但图案技艺的传承不但没有受到没有系统教育的影响,反而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通过师徒式的口传心授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浓郁特色的工艺文化体系。

2 早期师徒制图案教育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对于早期师徒式图案传承方式而言,一代代能工巧匠,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只能满足于代代相传、世世相袭,其局限性是较为明显的。首先,大多数师徒制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师徒式图案教育更多的是偏重经验的积累而缺乏系统的理论,教授内容单一,方法较为陈旧、保守。这种口授心领的培训形式,固守法度、轻视创新,虽然为中国千百年的工艺美术实践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却没有将其经验化为理性的认识和可供流传的图样,更难以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其次,师徒制图案教育同其他口传心授的学徒行业一样,具有极强的门户观念。图案教育既是技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不仅仅需要学习基本的技术方法,还要能博采众长,使得图案创作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传统的门户观念往往会导致思想观念禁锢,不利于图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方式使得能接受教育的人较少,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图案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常常附着于人们的衣着、住房、日常器具及生活用品等表面装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能力的不断进步,普通大众对于图案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因此,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图案创作中去。

当然,早期师徒制图案教育形式与现代学院式图案教育相比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对于实践性与艺术性结合较为紧密的图案教育而言,传统的口传心授式的师徒制教育仍然有其合理的可供借鉴的一面。

首先,传统的师徒制图案教育形式与现代学院式图案教育相比其有利于学徒技术的娴熟,有利于能工巧匠的培养。每当我们欣赏中国古代大量的手工艺品时,无不为其巧夺天工的娴熟技艺所震撼。对于传统的师徒制,师傅可以一对一、手把手地向学徒传授技术和经验,学徒通过对师傅大量实践作品的耳濡目染和自己的不断练习有助于自己技巧的学习和进步,师徒制图案教育往往在大量实践性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技能,而现代学院式图案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往往对技艺的掌握浅尝即止,很难深入。我们知道,对于图案而言,其技术的娴熟程度直接决定了图案的最终艺术效果。

其次,传统的师徒制图案教育不仅仅只是在传授技术,技近乎道,更在向学徒传授德行和文化。图案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只会画图、制作的技工,而是要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图案设计师,优秀设计师的培养除了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外,文化和德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师徒制图案教育由于徒弟较少,每天和师傅接触的时间较长,师傅的德行对徒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早期的“图案教育”,从原始时代的口传心授到明末清初的作坊传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中国现代图案教育从“两江师范学堂”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开始,却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既是图案教育从口传心授的师徒制走向学院式的变革史,也是由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走向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史。在今天的社会,图案作为一种美化生活的图形文化绝不是一种无谓的游戏,更不是一种表面的装饰,而是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广义的装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杭间.艺术地生活的艰难——中国装饰艺术在近代的转折[J].文艺研究,1996(5):13.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猜你喜欢
师徒制装饰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福建职业学院 复古“师徒制”培养学生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