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浅议

2015-05-30 10:48张娟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习惯师生探究

张娟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六个字成了一线教师业务交流当中的高频词汇,可谓挂在嘴上也记在心上。但某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落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方式的转变具体到学校和师生个人也参差不齐。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具体环节中的落实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几点供同行参考。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1.对学习方式认识不够。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根深蒂固,教师采用“讲授法”学生处在“接受学习”的状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形成了一种教与学的习惯,教师习惯于讲授,学生习惯于听讲。这种习惯的打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新的学习方式又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转变学习方式,还未成为师生一种自发的、主动的思想和行为。

2.对学习科学认识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开辟了“学习科学”、“学习技术”等新的研究领域。学习作为一门科学、一项技术自然有其具体的理论支撑。学生如能掌握一些学习理论和技术,学习效率就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学生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技术掌握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起来就会有不少困难。

二、客观上存在的困难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启发下解决问题,引导和启发一旦失败,教师干脆将标准答案和盘端出,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依赖或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弱化,未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就显得思维被动,以致停滞,无法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能因为学生能力和习惯的限制,就轻易地放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的学校大班额很常见,学生人数多了,习惯和能力难免参差不齐。同一问题,有的学生能自主解决,有些学生可能需要合作才能解决。有学生能立刻解决,还有的要花些时间。给学困生多些时间和信心,也是在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学进度放一放,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应的是“想”和“做”,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能力和角色的提升与转变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传统讲授课堂,节奏和程序牢牢掌控在教师手里,很少出现突发和意外情况,教师整节课都可以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主要依靠学生。学生的思维有不可控性,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对问题的解决要有预案,预设各种的可能性,以应对学生的“挑战”。师生之间的这种“发难”与“应对”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比传统的“师生互动(教师一人讲,学生一片和)”更高效。学生能向教师“发难”,本身说明学生在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相反学生若提不出疑问,可能是参与和思考不够积极,学习效果也难出来。学生能够大胆思考和质疑,是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

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单向的师问生答。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掌握着“所有问题的答案”,学生永远望尘莫及,对教师抛出的答案只有“点头”的认同没有“摇头”的异见。首先教师需摘掉头上“权威”的帽子。教师需放下身段,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回归师生平等的对话状态。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给自主,合作,探究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其次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克服部分学习优秀学生的“小家子气”、“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而非简单的并列,自主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开放性的问题就有探究的必要和价值。将自主,合作,探究常态化,进行到底,加上师生思想认识和驾驭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效课堂终将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中学

编辑  张晓楠

猜你喜欢
习惯师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好习惯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