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动态对等与圣经翻译

2015-05-30 04:20王春敏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圣经

王春敏

【摘要】作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典,圣经影响深远,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在圣经翻译过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语言学家及圣经专家尤金奈达,他总结出翻译过程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过程不必字字对应,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要达到最切近自然的对等。本文选取了众多翻译版本中的一个版本,主要探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圣经 尤金奈达 动态对等

一、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奈达的翻译思想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交际理论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圣经也属于文学翻译,但是它与其他文学翻译的目的不同。因此,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希望读者能够得到与本土读者一样的感受。动态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接受者和讯息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Nida,1964a:159)

二、动态对等在圣经中的体现

动态对等强调读者的感受,以接收者的感受为主,这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出埃及记》第21章22-25节原文:

21:22 If men,while fighting,do damage to a woman with child,causing the loss of the child,but no other evil comes to her,the man will have to make payment up to the amount fixed by her husband,in agreement with the decision of the judges.

21:23 But if damage comes to her,let life be given in payment for life.

21:24 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hand for hand,foot for foot,

21:25 Burning for burning,wound for wound,blow for blow.

译文: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随后却别无伤害,那伤害她的总要按妇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审判官所断的受罚。若有别害,就要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

这里将原文24节的内容翻译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及与其相同的结构,原因就在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针锋相对,以暴抗暴,既符合原文中法律想要表达的意义,又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2.《士师记》第2章第10节原文:

2:10 And in time death overtook all that generation;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ame after them,having no knowledge of the Lord or of the things which he had done for Israel.

译文: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这里,“generation”本意是“一代人,代(约30年),时代,生殖,产生”,而译文中将其翻译为“列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列祖列宗之说,是指历代的祖先。相对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说,非常符合汉语的用法,从而也就使得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义。相反,若将其翻译为“一代人”,反而显得啰嗦,语义不明。

3.《以西结书》第16章44节原文:

16:44 See,in every common saying about you it will be said,As the mother is,so is her daughter.

译文:耶路撒冷啊,人家要用这句俗语指着你说:“有其母必有其女。”

译文将“As the mother is,so is her daughter.”译为“有其母必有其女”,与汉语文化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很容易理解为女儿与母亲一样,若译为“母亲怎么样,女儿怎么样”反而少了一些文化韵味。因此这也是奈达思想在圣经翻译中的一个体现。

三、结语

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本文化著作。新的世纪,加入到圣经翻译行列中的非宗教人士及学者越来越多,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于圣经的翻译提供了比以前更有利的指导。当然,这也与前人圣经翻译理论家对于圣经翻译探索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同时,奈达的理论也对翻译界的其它翻译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某些文体的翻译虽然不适用奈达的动态对等,但也为翻译家们提供了翻译的新角度。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1998.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Hohhot:Inner Monglia University Press.

[2]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圣经(和合译本)[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5]尤思德(Jost O.Z.)和合译本与中文圣经翻译[M].蔡锦图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2.

[6]阿尔伯特·甘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M].赵中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

猜你喜欢
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圣经》中的食品伦理研究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圣经》及其文学影响综述
再出埃及—— 《愤怒的萄萄》的《圣经》元素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