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让航海家化险为夷

2015-05-30 10:48傅师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5年8期
关键词:月全食月食哥伦布

傅师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经过三次远航,终于判明新大陆并非他心目中的印度、中国和日本。于是,他于1502年组织了第四次远征,去寻找通往太平洋的海峡。

船队在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一带周游了一年多,还是没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航道。1504年,船队勉强行驶到牙买加,无法继续航行。登陆后,他手下那些傲慢的水手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矛盾日益激化,人多势众的加勒比海人把哥伦布等人围困起来,决定把这些无礼的欧洲人活活饿死。

由于长期得不到食品,水手们感到恐惧。几乎陷入绝境的哥伦布却并没有慌乱,因为通晓天文的他推算出再过几天会出现月全食。于是,在月全食即将出现的那天晚上,他站在一块高地上,大声向当地人宣告,如果再不为他们送上食物来,他决定从今晚起,不再给他们月光!迷信的加勒比海人开始是半信半疑,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他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望着一轮明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没过多久,月食真的来临了,当他们看到一轮皎;吉的明月被一团黑影渐渐吞没时,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赶快放下手中武器,都跪倒在哥伦布面前……有的吻水手们的手脚,有的拿来最好的食物恭恭敬敬地摆在哥伦布的面前。

十几年后,一次月全食也拯救了麦哲伦。由于长期在荒无人烟、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极度的疲劳,枯燥的生活,思乡的情愫,使许多水手都产生了心理疾病,对环球航行产生了怀疑和厌倦情绪,有人打退堂鼓提出返航的要求,有人对他环球航行的线路提出公开质疑……只有麦哲伦坚定不移地相信,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走一定可以回到家乡。正当大家情绪波动的时候,恰好出现了月全食,麦哲伦告诉大家:看来《圣经》上所说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四周被茫茫的大海包围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月面上的那个黑影,正是我们地球的影子,既然影子是圆形的,那么能生成圆形影子的地球当然也一定是圆形的。所以,只要我们坚持朝一个方向走下去,就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在麦哲伦的鼓励下,水手们坚定了信心,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终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知识链接

月 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小贴士

如何观看月食

观测仪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让我们先认识一些在月食观测中会应用到的仪器。

1.肉眼

人类的一双眼睛就是最好的观测仪器,它就是一双天然的望远镜:不少有名的彗星、变星和新星等都是被肉眼所发现的。因此,观看月食时,千万要好好发挥这双“肉镜”的作用。

2.双筒镜

双筒镜也是观测月食的理想仪器,它不但体积小,携带方便,聚光力强,倍数适中,而且价钱适中。市面出售的多是7X50”和8X30”两种,7X是表示放大倍率为7倍,50表示镜头的直径是50毫米:镜头越大,聚光力便越强。

3.折射望远镜

即一般的单筒式望远镜,主要是由一块凸透镜做物镜,远处景物的光线经过透镜曲折成像,再用目镜将影像放大,得出的影像是倒置的,但在天文观测上并无多大影响,折射镜的弊点是有色差现象。

观测方法

1.首先当然要天公作美。天晴见月,密切留意各种天气预报。如果条件可以,选择天晴的地区。

2.选择观测地点。要西南方开阔,无遮挡物。在高山可以多看一会儿月食。拍摄的话,可以选择在西南方有特别景色的地点。

3.器材。纯粹看、不拍摄的读者,当然肉眼就可以看到,但是带个小双筒望远镜或者单筒望远镜观测,也是一种新尝试。

4.做好充足准备。月食观测时间比较长,整个月食过程持续时间将近四个小时,半影月食持续时间则要五六个小时,大家要准备好长时间作战。

猜你喜欢
月全食月食哥伦布
观月食 学科学
“月全食”+“超级月亮”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日食和月食
月全食
孩子与月全食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半影月食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