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菩提树》中解析舒伯特的流浪情结

2015-05-30 07:44陈姗姗
文化产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菩提树流浪者舒伯特

陈姗姗

摘 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菩提树》的结构分析,其年轻坎坷的人生经历,其作品反映的流浪悲凉的艺术气息,解析了缘何流浪成为其人生生涯中的主旋律。

关键词:舒伯特;流浪者;菩提树;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舒伯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领袖人物,回顾其音乐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似乎对一个角色情有独钟,那就是“流浪者”。1819年,还正处于教书阶段的舒伯特就写了一首名为《流浪者》的歌曲,1822年,舒伯特依照《流浪者》中的一段旋律创作了《流浪者钢琴幻想曲》,1823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曲子就叫流浪。四年后,舒伯特第二部声乐套曲《冬之旅》问世,它可算是《美丽的磨坊姑娘》的续篇。主人公同样是失恋的流浪者,《菩提树》是舒伯特辞世前一年,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作品,也是舒伯特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对于早期的作品,此作品也对应出作品的成熟和悲剧性的内省,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以菩提树为例,解析舒伯特的流浪情结

菩提树的结构特点:《菩提树》篇幅不长,但却有着德国民歌风格的朴实和严谨,结构短小精悍。全曲为ABA式的单三部曲式,主调从E大调开始,调性依次为:E-e-E-e-E,用同主音大小调,暗示美好回忆与现实残酷的鲜明对比。和声以主、属为主,虽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半音化的和声对风形象的刻画,却是独具匠心。

乐曲一开始是一个钢琴前奏8小节,右手是一个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六度的大跳,先上后下,交代场景,在菩提树下,树叶被寒风吹晃动的摇摆之声。低音声部的长音持续,似乎是在模仿圆号圆润柔和的音色,低音声部中,深沉的大提琴呤唱,半音的级进下行,预示这主人公-流浪者的出场,接下来由第九小节主导动机开始,发展,四部和声同时进行,明朗的大调色彩,配合歌词: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也曾在那树干上刻下甜蜜诗句,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留连。用第一人称,宣叙调的手法,仿佛是在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整个AA段,材料基本相同,伴奏上,前面是采用柱式和弦,而后一段基本采用分解和弦,似乎加深了流浪者孤独无助的心请。乐曲B段是乐曲的一高潮点,从e小调开始,级进上行,配合歌词: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仿佛是在表现寒风越来越急促,流浪者面对迎面而来的狂风,奋勇往前冲的坚定与勇敢。在乐曲的46-49小节,和声采用属功能组到下属功能组的阻碍进行,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存在的困境。和声进行中频繁离调,有些模糊的印象派特点,预示着现实中,主人公模糊找不清方向,茫然和痛苦的心情。从59-76就是A段的再现,回到E大调,似乎在平静之后,又一次怀抱着希望,流浪者渐渐走远……77-82,树叶的沙沙声,再次出现,首尾呼应,预示着主人公在大雪纷飞的冬日,伴着菩提树的树叶声,渐渐远去……有种“音断情犹在”的感觉。

本乐曲中值得提出的三个小细节:1,钢琴伴奏的三连音,生动刻画了,树叶摇摆的声声作响声。2,.7-8小节中乐曲中不断重复这种后三十二分音符,也是全曲的一个特点,模仿号角的声音,有些叹息音调的色彩,突出了流浪者悲凉寒冷的心态。3,全曲出现过两次八度大跳,一次是在第2小节,一次是在51小节,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以及配合歌词,形象的描绘了帽子被风吹落的那一瞬间。

纵观舒伯特年轻坎坷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流浪成为其人生生涯中的主旋律,而缘何会有这种流浪悲凉的艺术气息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是舒伯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注定了其悲剧性,是其具有流浪情结一生的客观原因。

舒伯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属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法国大革命高潮已经消失,而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来。舒伯特同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怀着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的憧憬和期望,幻想着将会有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出现,而现实的残酷,使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那一点渺小的生活理想和严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难以调节的矛盾。这些社会环境必然渗透到他的作品中,通过音乐来反映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的痛苦。

第二,自幼学习音乐,早年离家漂泊的经历是舒伯特流浪情节的客观环境

舒伯特从小生活在一个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然而父亲反对其想成为“自由艺术家”的愿望,一次大怒之下把他赶出家门,从此孤独和漂泊的影子开始伴随他的一生,由于生性追求乐观愉悦,且均有浪漫主义诗人气质,所以在他穷困潦倒时,能够得到朋友的救济,乃至形成一个自己的艺术圈,多数音乐作品都是这个时代自身体验创作的。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其流浪个性的内在原因。

舒伯特是一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且容易知足,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情怀的人。也有着性格上的双重人格。即有着内敛羞涩的一面,也有着放浪桀骜不驯的一面。即使他在人生最后三年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舒伯特仿佛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在流浪,寻找那个没有痛苦,没有疼痛的“他世界”。

舒伯特,在世时饱经沧桑,默默无闻。短短的31载,却给世人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他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其诗与音乐的完美统一,钢琴伴奏部分与音乐旋律“合而为一”,而不成为声乐的附属或辅助,都是其他的艺术家所不及的。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恋,永远敬仰。

参考文献:

[1]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探索和研究(下) 张沫婷 《钢琴艺术》2015.4

[2]严密的逻辑 细腻的情感——论舒伯特歌曲《菩提树》中的创作逻辑思维 狄其安 《黄河之声》.2008.1.

[3]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心理.王石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 .

[4]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征.肖琦《戏剧之家》.2015.7 .

猜你喜欢
菩提树流浪者舒伯特
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菩提树下的静谧时光
菩提树下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舒伯特《即兴曲Op.90 No.4》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