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2015-05-30 10:48钱丽佳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苏绣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丽佳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以及民族的不可复制和再生的宝贵遗产,于近十年来逐步进入媒体及公众的视野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各界大举开发保护的大旗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由于政府功绩、个人利益暴露出了一些难以调和的问题,一些已经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同样还是面临着消亡或处于尴尬的境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吴侬软语;问题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凸显的现实背景(苏绣与吴侬软语)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遗产保护,一方面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缅怀思索的重要载体。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苏绣和吴侬软语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绣,苏州刺绣的简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表现手法细腻,逼真而闻名。在苏绣保护的方向上一直采取守灵式的完全恪守传统的方式是完全不被认同的做法。传统艺术本身并非无懈可击,传统艺术的珍贵价值,并不意味着其每一环节都是高水准的。苏绣的保护中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如何让苏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关键性的根本问题。苏绣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使苏绣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文化和生活情境。在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而面临生存困境,苏绣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也陷入了艰难的处境。

吴侬软语,是吴语的别称之一。“吴侬软语”,已经是苏州地方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记载着苏州特有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但是,目前在中小学中已经出现苏州话传承断层现象。由于教学、电视等日常接触的信息中以普通话为主,现在中小学生中,能流利说苏州话的已经不多,在幼儿中不会讲和听不懂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如任由此现象发展下去,苏州话不日将会逐渐消失,走进历史。一种方言的消失,不亚于一种物种的灭绝,等同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丢失,保护和传承苏州话已經迫在眉睫。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原因分析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新意识不够。以苏绣为例,基本家家图案、款式都是一样。导致家家挂同样图案销售,虽然研发成本低,但容易被同行克隆。其二,营销人才缺乏。做苏绣生意的普遍是夫妻店,妻子绣花,男人上外框裱画。过着男裱女织的生活。做好后放在店里,守株待兔等着客人上门来谈。这种并不主动的做法同样也会导致生意的缺乏。其三,刺绣人员年龄偏大。据调查统计,80%以上绣娘年龄超过40岁以上。很少有年轻人会对刺绣感兴趣。其四,整体质量不高,且有下坡趋势。不知何时苏北绣大局围攻正宗苏绣,导致本地苏绣渐渐去苏北绣进货,做定单。也不能怪正宗苏绣企业。谁叫人家客人都认定苏绣价格。又有几人真正懂的苏绣价格的衡量标准呢。苏绣成本太贵,利润又不高,为了把钱赚,还得选外绣。结果导致整体质量走下坡趋势。

三、加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一)政府主导,多方调节,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完善立法保护,加强政策扶持,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路。在做好已有调研的基础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后,根据苏州非遗保护工作实际尽快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针对传统技艺等类产业难以承受土地资源用地规划的投入产出要求而出现的适度规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要积极争取由政府协调,结合各市(县)、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根据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企业在税费政策上加以扶持。还要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更新理念,提高认识,合理科学定位非遗保护

观念重视,提高认识,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基础。苏州市政府应该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发展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把苏州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专家认为,可以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机会;发掘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休闲旅游经济;丰富产品形态,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社会参与,人人行动,建立健全多元保护机制

社会参与,人人行动,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应广泛发动社会的参与力度,提高普通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参与,一是对企业和个人资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税收优惠待遇,从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设立专项基金会,吸引国际保护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寻求更多的国际关注。三是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工作中。另外,行业协会历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项目发展的重要依托,应给与政策倾斜。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意义。因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从政府到民间,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01).

[2] 巴桑吉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2009(31).

[3]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4] 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 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02).

[6]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2007(17).

[7] 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8] 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习月刊,2007(13).

猜你喜欢
苏绣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