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散文的悲悯情怀分析

2015-05-30 12:38刘思危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分析

刘思危

摘 要:白先勇是台湾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文章主要对白先勇散文的悲悯情怀进行分析。

关键词:白先勇散文;悲悯情怀;分析

白先勇是近代著名的作家,年幼时便移居台湾,他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的基本体验。“带着镣铐舞蹈”是他大部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底层乐观精神。白先勇的小说,内容上以小人物坚强微笑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来表达一种“即使命运是悲剧的,仍要乐观向前”的精神;在情感构造上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蕴含着风起云涌的激烈感情冲撞;而在结构上,作家运用了一种矛盾和冲突,即“内心无法割舍的生命疼痛”和“心中怀有的人世之爱”的矛盾。本文就是从作家怀有的这种悲悯人情出发,具体分析其代表作品里的人文关怀。

一、白先勇的基本介绍

《台北人》和《孽子》是白先勇两篇尤为出名的代表作。在这两篇作品中,他以一种新的,怜悯的视角写出了之前人们未曾关注过的一类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表现出极大的才情和观察力。白先勇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出身回族却皈依佛教,也曾在公开场合勇敢表述自己同性戀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情感,都异于当时的常人,也给了后来研究他的学者一种多样的猜测。所以白先勇的小说,成了一个玻璃杯子,每个人透过它看到的,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实,作家特殊的气质禀赋往往制约着其文体选择与文体创造。所以我们应该从整体把握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爱好。白先勇非常喜爱昆曲和中国古典文学,在作品中就常常展现出一种怀旧的暖光。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白先勇在中年时期开始倾心于散文创作,并且成果颇丰。他基于现实生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和个人悲悯情怀的创作风格,让他在世纪之交站住了脚。

二、白先勇散文的悲悯情怀分析

(一)笑对人生的残酷执着。白先勇的散文的基本姿态是“蓦然回首”。“蓦然回首”算得上一种从容的生活姿态,在人到中年,该经历的都已经经历以后,轻轻微笑着一回头,是对走过时光的念想和追忆。《蓦然回首》一文中极其细致地描写了作家倔强的母亲在病故前一边揽镜自照,一边笑对丈夫,“换珠衫依然是富贵模样”。这种在自知生命行将结束时仍从容不迫甚至是高傲地面对自己的态度,深深地在作家心里留下了印记。在许多年后,作家仍带着强烈的感情体味来回忆母亲:“像母亲那样一个曾经散发过如许光与热的生命,转瞬间,竟也烟消云散,至于寂灭”。这种追忆已经超出了对某一个生命个体的消亡表现出来的楚痛,而上升到了对全体人类生命的关注。生命只要存在,就不免伤筋动骨甚至烟消云散,但也正因为这是无法避免的,才能够让后来的人时时刻刻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白先勇散文的魅力所在,就在于用蓦然回首的姿态来细细体味生命的离奇。既感慨生命随时会消亡的地痛苦,有给予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渐渐看清了喜怒悲欢无常的人生,也培养出了一种清淡无争的气质。毕竟,如果命运已经像月光一样清透,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这其实也蕴含着一种佛教思想。而《明星咖啡馆》写了台北的诗人和小说家们持续数十年的聚会谈天,在飞速改变的社会中,它像固执的尖塔一样守卫着一批痴迷文学的人们的秘密。这同样把变和不变相对比,以温暖的语调来展示生命中的疼痛。

(二)洗净铅华的生命姿态。即使“蓦然回首”,仍在怀旧之中潜伏着巨大的张力,暗指未来。白先勇散文优秀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一味地消极地通过怀念过去来达到写作目的;而是将执著的眼光从不间断地抛向未来。这从他殚精竭虑办杂志的事情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从《现代文学》创刊以来,白先勇作为社长尽力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坚持创刊。在被迫停刊三年半后又坚持回复出刊,其后又坚持出了22期。在这样艰难的经历下,白先勇后期写了一批追忆《现代文学》创刊艰苦历程的散文,如《<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风貌》《岂容青史尽成灰》等,他在其中抒发出真切得让人动容的生命感悟。一方面,他对“人千辛万苦所做的努力可能瞬间就被命运冲刷地无影无踪”表达了惋惜和不舍;另一方面还在不懈地寻求一种永恒的方式。最后,他选择文学,企图以固态的文字来留下自己每一阶段的感悟和体验。

(三)略显残酷的精神对白。自古就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学创作批评,然而白先勇在散文的表现出来的“愁”,是真实的,是每一个平凡的人活在平凡的世界都真真切切感受过的。而绝不是为了刻意提高文章深度而捏造出来的。反而,白先勇在描写这些“愁”的时候,是十分克制的,绝不用一些爆炸式的感情冲突来增强文章的冲击。所以这些“愁”,在最后总是滑向读者心灵深入,转变为一种无法言说,剪不断理还乱的忧郁。《树犹如此》就是这样一篇散文,文章以略显沉默的笔调记录了作家挚友王国祥在作家家中种下三株意大利柏树,后来挚友发病离世,他种下的树也相继患病死亡。人和物都永远地走了,日后想要再见也不可能。这份痛苦尽管用隐忍克制的语调来描写,但始终能让读者感到钻心的沉痛。

三、结语

佛教常把人生比作苦海无涯中一叶扁舟,爱是船桨,让生命能够成功到达彼岸。白先勇的散文也正是以“爱”为浆,在时间的长河中串起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的读者,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汪涓.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心灵的角落——谈白先勇的“同志”小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01).

[2] 司见南,李宗霖.简论白先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