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传承中尚古守制与改良发扬问题研究

2015-05-30 12:38李佳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改良问题研究

李佳

摘 要:汉服不同于古装,有形制更有承载的文化精神,越来越多人热爱汉文化并且开始在付诸一些行动来推广复兴汉服。在汉服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就形制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分歧。一方认为应尚古守制,另一方则认为应在改良的基础上进行发扬。无论是坚持沿革古制的一方还是执着于汉服日常化的一方,都是为了更好的将汉服延续下去。

关键词:汉服形制;改良;守制;问题研究

一、汉服传承的历史背景

《易经·系辞下》中言“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起,服饰不仅作为穿着,更承载了我国的文化内涵持续发展了千年。经过朝代变迁、不断融合、吸收各个时期的衣着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而在社会文明发达、服装简洁统一的现代,众少数民族也都保存了各自的传统服饰。近年来,“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非汉代服饰)也走进了人们的眼中。“汉服复兴”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称“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现汉服运动参与者互称有志同道合者之意),着汉服。

一般认为,汉服在形制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交领、右衽、接袖、中缝、章纹、系带、隐扣等方面。现代推崇的汉服种类主要有秦汉时期的直裾、曲裾,唐代襦裙、圆领袍,宋代褙子、朱子深衣,明袄裙等。在汉服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就形制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分歧。一方认为应尚古守制:汉服作为汉族人民的代表服饰,象征着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延续的文化,所以应严格按照形制来。另一方则认为应在改良的基础上进行发扬:服饰变化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即便是历史悠久的汉服在今日也应作出调整才能更具代表性。

二、汉服传承中的尚古守制

经调查发现,支持严守形制的人大多认为:形制是汉服作为民族服饰区别于其他装束的最大特点,如果失了形制,那仅仅是现代人模仿古人随意制造的假想物,充其量只能算作带有民族色彩的“影楼装”。而汉服之所以不同于古装、影楼装,正是因为严格的制作要求。从选料、配色到裁剪、缝合,每道工序的严守都是对其质量的把关,更是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展现其传统型、民族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欧阳修《于飞乐》中“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的描写,都体现了其华美精致。而如果不守形制,肆意改动,比如现代图样大张旗鼓取代,难免显得不伦不类,庄严之美尽失。

其次,汉服的形制也表达了特定意义,其规格设计也体现了汉族传统思想教化。当寄托了美好祈愿于汉服之上,随便改动显得轻视传统。例如前后中缝象征着刚正不阿、中正中庸,广袖代表着天地圆融……这些在《礼记》等古籍上都有体现。而在不守古制的汉服中出现了无中缝,八字袖,这样的服装只能算是力求形似的追逐复古潮流,可古时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却半分也无。如此肤浅的“复古风”装扮又如何能够代表汉族深远的服饰文化?更有甚者,将右衽改成了左祍(古代去世者穿法),这样的错误实在是一种不尊重。

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支持尚古守制的一方更重视汉服形制中透露出的汉族文化。汉服的传承,更多意义上是汉文化精髓的传承,完美保留这份传统并以精准形制将之传达给大家,才是核心意义与终极目标。或许下一次春节联欢的舞台上,再有56个名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登台时,汉族的服装将不再是旗袍,而是汉服。

三、汉服传承中的改良发扬

与尚古守制之相对,另一方则持改良发扬的态度。

首先,汉服并非只是小众范围的爱好,理应将其发扬光大,让汉族,让中国,让世界了解这一璀璨光华熠熠生辉的民族服饰。要达到这一层次,就必须使汉服更具有亲民性,而不是神圣庄严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贵货”。此时形制一说就成为了阻挡汉服走向大众的一座高山。试想,当群众被汉服吸引并有意向深入了解时,宣传者们立刻搬出了复杂严苛的形制规格,以及如何历经岁月长久不息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实在是不利于保持那份热情。过分强调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汉服敬而远之。如果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与力挺,长时间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只靠一小部分人的追捧,汉服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承认。

其次,改良还因为汉服需要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要求。现今,“带着汉服去旅行”,“汉服日常”等活动、口号如潮水猛烈袭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汉服是否真的便利,真的可以走进生活,完美融入万家灯火?因为生活习惯日常活动,传统汉服必然无法以轻便博得青睐,所以要想提高其竞争力,改良是必经之路。而至今为止,许多汉服商家的改良设计进行得较为顺利,虽有质疑声,但一路走来也获得了不少支持。改良后的汉服,相较于传统,不仅在穿着上更为方便,动作上更加灵活,审美上也很符合现代人的标准。

最后,改良也是为了去除汉服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古时流传下来的落后思想在汉服里也存在。比如《后汉书·輿服志》中“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森严等级观念,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理应从汉服中剔除。

综合这三点理由,支持汉服改良的人们,比起强调文化传承则更加强调汉服适应时代、融入大众的重要性。既然作为民族服饰,大众的承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汉服传承的现实展望

无论是尚古守制的一方,还是改革发扬的一方,都是怀着对汉服的热爱,希望将其以最美的方式展现与众人面前。虽然双方各执一词,有争论存在,然而,从本质上看两者并非矛盾冲突,而应算作殊途同归。眼下的情况是,汉服运动蓬勃发展,各高校也成立了汉服社团,各城市民间也常常在传统节假日出现汉服主题的庆祝活动等等。然而即便如此,汉服还是没能完全走向大众,质量也参差不齐,爱好者的宣传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原因产生的断层时期,也令其复兴更加任重而道远。可即使是在封建的古代,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中的易服规定也在一片争议中实现了目标,相信在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全民汉服的伟大梦想实现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五、结语

在汉服形制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持开放的态度。无论是哪一方都有其正确的理由,尚古守制是为了汉服文化的保留与继承,改良发扬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每一方、每位爱好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汉服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大不相同。尽管观念不合,方式不一,但目标却是相同的——着汉族服饰,扬汉族文化。理智地对待双方意见,尝试从对方的视角去了解汉服,解读汉服,大家才能更加深入的思考得出何为最适合汉服传承的方式。不过正如之前所说,二者并不是针锋相对的紧张关系,而是殊途同归的密切联系,或许相互借鉴融合也不失为第三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螚馥,乔巧玲.衣冠天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楼慧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改良问题研究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