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2015-05-30 12:38黄焯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复活分析

黄焯

摘 要: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首先,它对在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披露。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本书宣扬了“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文章将对《复活》中体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分析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突变后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以“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在完成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批判力量发展到顶峰,达到了“清醒现实主义”。以广大农民观察俄罗斯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他后期创作批评的根源,并在他的小说《复活》中表现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突出。《复活》包含的思想,除了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还热切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 “博爱”思想,被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方向寻找的标志。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

二、《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如果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结晶,那么《复活》便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博爱。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复活》中,“博爱”几乎与“宽恕”等同,因为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是博爱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别人,内心很容易被“恨”占据,恶是世界不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而恨往往是人们遭受恶的摧残造成的。托尔斯泰认为,既然每个人都有罪恶,那么就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他人来消灭邪恶,这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和平。

在《复活》的第一部五十六节,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对梅尼绍夫的无辜受罚发表评论:“显然,梅尼绍夫没有犯罪而在受苦,这种事是可怕的,不过可怕的与其说是他肉体上的痛苦,还不如说是他眼见人们那么残忍而又平白无辜的折磨他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到的困惑,他对善和对上帝的不信任。……他觉得最可怕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心地善良的狱长不得不拆散母子,拆散父女,而那些人完全和他自己和他的子女一样,也是人。”

(二)不以暴力抗恶。托翁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因为他认为暴力是主要的邪恶,以暴力对付暴力,必然会产生一种新形式的暴力,根绝不了恶。

托翁的方法是退让、仁爱,道德自我完善、自我修养。托尔斯泰主义中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是一脉相承的。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复描述:“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三)道德的自我完善。“道德的自我完善”是托尔斯泰的基本思想。在《复活》这篇小说中,托尔斯泰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在失足后仍可重新站起来,并在道德上获得新生。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便是这样。聂赫留朵夫曾是贵族中放荡不羁的一员,在良心发现前,他过的是一种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生活,并认为是理所应当,也正是他的这种自以为是害了玛丝洛娃,断送了一个美丽又善良的姑娘的美好前程,最终导致其入狱受审。而在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的同时,他更多地接触了俄罗斯下层人民,了解到他们的苦难和艰辛,这又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反省自己过去的道德观,小说也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位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思索怎样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实际上,托翁提出的“道德自我完善”学说,并不是为每个堕落者寻找开脱罪恶的借口,他只是在透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时,像聂赫留道夫一样明白了“……像所有的人那樣,(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有人说,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时,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而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这也是托尔斯泰思想中道德从沦陷到重新完善的呈现。

三、结语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之后为人生努力方向找寻到的精神路标。《复活》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把这个主题当作贵族的专利,而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人若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人一旦自觉,则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善”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

参考文献

[1] 李鲜妮.浅谈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复活》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2] 李昆山.从《复活》《欧也妮·葛郎台》看世界观对创作的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3] 秦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猜你喜欢
复活分析
让汩罗江复活
“黄金周”,复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黑足雪貂复活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冷冻人复活后会怎样
被人痛骂后如何满血复活
木偶复活记!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