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评

2015-05-30 12:38黄昕羽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分析

黄昕羽

摘 要:柔石原名赵平复,遗著有《柔石选集》,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深为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赏。柔石向我们剖析了知识份子在这个充满了战争与喧嚣的社会下,以一个悲情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的那份感受与挣扎,文章主要分析柔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关键词:柔石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柔石,原名赵平复,曾经是上海革命文学运动的中坚力量,是《语丝》的编辑,又与鲁迅先生共同创办了“朝花社”。而“朝花社”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来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朝花社期间,柔石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以及散文集《希望》等诸多广为流传的著作。后来由于被叛徒出卖于1931年的时候不幸被国民党拘捕,但是作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人,柔石在狱中尽管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但却依旧没有妥协,他做通狱卒的工作,先后送出两封信,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柔石的小说中主要集中刻画了“五四”运动之后的知识份子失去了精神指引的情况下,在占据混乱的社会中迷茫、彷徨的苦闷。以及对生活、未来、爱情的困惑与挣扎。柔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浪,在流浪中孤独。其实对知识份子的刻画不只柔石一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作家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知识份子的身上,但是我们从柔石的作品中看到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柔石更多的是构建了一个悲情的领域,向我们剖析了知识份子在这个充满了战争与喧嚣的社会下,以一个悲情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的那份感受与挣扎,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柔石让这些知识份子的形象更加充实、丰富,也赋予了这些知识份子更鲜活的生命力。

一、柔石笔下流浪的知识份子

柔石所生存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而受到当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外来文化之间产生剧烈的碰撞,中国现代文明的变迁也就被动的被加速了。而在傳统的文化体系瞬间瓦解的情况下,那些敏感的知识份子失去了依仗半个世纪的真理与道德崩塌之后,所出现的不安、空虚、迷茫等这些情绪在渐渐挤压着他们脆弱的灵魂。当欲想与现实不能够实现统一的情况下,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家园,文明的断裂带来了无穷尽的无根感,所以他们只能漂泊流浪。肉体漂泊,精神流浪。

而柔石笔下的文字正是深度的刻画了这些无论从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失衡状态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的变迁,长期封闭的中国国土被西方列强的糖衣炮弹轰开,中国被赤裸裸的摊在世界台面上,而这些脆弱的知识份子,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们渐渐的远离城市,渴望回到家乡,或许在失去了文化传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寻找那源自于肉体的根,似乎回到那里他们能够找到他们已经遗失了的安全感。而且中国对于“故土”总是会有一份难舍的情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习惯性漂泊,中国人将家视为根,而一切的活动都是在以根为中心环绕着,不停的环绕着,可能会一点点的扩大环绕范围,但是中心永远是家、家乡!

精神,对于知识份子来说可能更多的应该被称为信仰,他们信奉知识,信奉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国文化,可是当这一切的中国文化都被凭空斩断,他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信仰,也失去了他们聊以慰藉的温暖,所以他们就只能漫无目的的在社会上流浪,在异域的文化中流浪,他们渴望打破这种精神困顿的局面,可是就如一个歧路上的过客,无论怎样似乎前方都无法看到尽头。所以在柔石的作品中,这些知识分子其实更像是流亡者,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也无法再回归旧的年华,所以只能始终处于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精神在无止境的空间里,不停的流浪,流浪。

二、柔石笔下孤独的知识份子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知识土壤,又拒绝融入到新的文化社会,柔石笔下的这些流浪的知识分子,在精神困境与生活困顿双重打压下便产生了一群孤独的行者。你永远都不会猜透他们的心,正如他们永远都不会尝试打开他们的心一样,似乎他们的对社会的渴望已经随着旧时的文化渐渐消亡,寂寞之间透露出无限的孤独之感。对笔者来说,在对柔石的文字进行感悟,尝试共鸣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在心底升起,似乎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拉扯之间,古时传承下来的救世意识依旧残存,似乎这世界的变迁就像是强权一般,而这些份子始终在传统意识的指挥下抵制着这些所谓的强权。其实我们在对柔石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之后你会发现,柔石的作品中是融入了大量其自我意识的。他更像是这些知识份子中的另一类代表,也即是在五四运动之下逐渐开始醒悟的国人形象,他们敢于直面崩塌的灵魂信仰,同时也愿意承受外来文化的改造与强化,在顽强的传统文化的感召下,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不一样。新文化在一点点将他们拉离那个因循守旧的曾经,他们清楚的知道了自己曾经的愚昧与不堪,他们不在希望麻木的生活,他们有了全新的希望,有了全新的信仰,有了共同的事业。所以或许孤独是必然存在的结果,但是柔石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才是最终的主旨。

三、结语

其实研究柔石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柔石作品的另一种感悟与认知,同时也是对柔石所生存的社会的另一种深度的挖掘。我们能够在柔石的作品中感受到在那个文化断裂的时代,作为失去了精神信仰这些知识份子是怎样的一种孤独流浪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启示与醒悟,时代的刺伤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刻下深深的疤痕,在悲剧的视域下,中国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 巩凌.失落的家园——试析新时期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2] 金红.文学比较:创新与传承——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7(05).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