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的日常生活叙事模式分析

2015-05-30 12:38向泓昌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分析

向泓昌

摘 要:《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文章主要分析《京华烟云》的日常生活叙事模式。

关键词:《京华烟云》;日常生活叙事模式;分析

一、浅析《京华烟云》

相信大家都读过《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为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部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京华烟云》被改编为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2005年《京华烟云》电视剧的热播,让无数观众为曾、姚、牛三大家族间的儿女情长、真挚亲情及坚定友情而感动,它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向观众传达了经典故事的正能量,开拓了一条文化品质之路。

《京华烟云》文字平和典雅,古朴自然,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林语堂老先生对中华土地与中国文化的热爱。其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元素,像佳话、哲学、历史演义、风俗变迁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等。林语堂老先生传达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北平的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再到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的事情。各个人物之间的感情交错复杂,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和真实的感受到那段历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全景式的方式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二、对《京华烟云》日常生活叙事模式的分析

《京华烟云》这部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褒贬不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京华烟云》原著使用英语书写,是一部对外国人讲述中国文化的作品,所以它对日常生活的叙事方法是独特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是传播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方法,所以日常生活的描写成为了我们审视小说现实意义的重要维度。

《京华烟云》叙事以三大家族为主,牵扯其他诸多家族。小说中人物的很多且关系极为复杂,他们因为婚姻联系在一起。小说从一个家族展开叙述,由一个家族引出另外一个家族,从而展开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与家族变迁。《京华烟云》不是从一个人物出发,而是以一个家族为基本,家族被视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小说中的三大家族是三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姚家代表着道教,曾家代表着儒家,而牛家即非道又非儒,小说中不同文化思想的冲击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近代变迁与历史发展的思考。

家与国的关系处理是家族小说中重要的部分,《京华烟云》家族文化身份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处理方法的特殊性,“国事”包含在“家事”中,“家兴即国盛,国亡家亦衰”。林如斯说过:“然而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的生动,不在于风景形容的宛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在于它的哲学意义”。它的哲学意义就是体现在私人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以家族体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是行为活动的根本。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明的女性形象,小说通过描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态度向读者传达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就像小说中的姚木兰一样,作者在這些人物身上都寄托着爱与恨。这部小说中,作者是用赞扬和肯定的态度书写的,她有着天生的女性优质,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传统美德,节俭、勤劳、端庄。她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无尽的知识。她是一个理想型的女性。姚木兰并没有高度的女权主义思想,她虽以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原型,但也是有着一些不同,她对现实的态度和对生活中的矛盾都是通过和谐智慧的方式解决,她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造就了她对待生活的平和、和谐的态度。

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和既定性是人生活的前提,在一个固定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模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传统、习惯、风俗和常识。正是由此,人们的日常生活才会持续下去,日常生活也不能缺少习惯和传统,即习俗和传统。小说中广泛的描写了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文化现象,习俗的重复描写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中习俗的描写采用插入式,描写不连贯,它独特的叙述方法使《京华烟云》的叙事方法风格迥异。在《京华烟云》中,习俗对于人物的影响是非强制性的,它对于习俗往往是一种赞美,因为习俗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的,具有本源性的文化因素。

三、结语

通过对《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日常叙事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叙事方式的特殊性是使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地位暧昧、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抛开它的叙事方式,它是成功的。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中,一代代的人在更替。道家思想在全书中的贯穿使故事在时代变迁的严肃下有了一丝浪漫和意蕴。

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明确的对西方社会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种积极的认识,林语堂老先生才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了尊重,即使有糟粕,中华民族思想与文化的变迁和中华人民在历史中的进步诉求都是伟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西山.论《京华烟云》主题及林语堂的政治哲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2] 赵迎春.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用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分析《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