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当道,洗脑不断

2015-05-30 10:48木心
今日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活雷锋小苹果神曲

木心

无“恶搞”不网络。如今的互联网生态,不论是严肃端庄,还是惆怅失落,总不免融入了调侃的段子。在互联网掀起的大众文化潮流里,有一个特殊的音乐流派正在日益壮大——“神曲”。

所谓神曲,有人界定,是能够让2岁以上的小朋友听三遍就可以哼出来的,门槛足够低。每个时代的“神曲”,都包含了某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及文化因素,描述了一种朴实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并用一种简洁通俗的方式直击受众内心。其表达方式直接却不粗暴,通过类似神经兮兮的歌词,配上很动感的舞步,让人们自娱自乐。

纵观“神曲进化史”,从互联网“创世纪”年代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草根崛起初创的《老鼠爱大米》,再到与广场舞疯狂合流的《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倍儿爽》,直至《小苹果》横空出世,在网络点击和广场大妈的推波助澜下,一举占领“神曲榜首”的宝座。

贵族版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神曲,应该是2003年雪村独创的音乐评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没有人宣传,没有人推广,更没有人炒作,雪村几乎一夜成名。

“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多亏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老张请他吃顿饭/喝得少了他不干/他说/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雪村打造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金曲,不论从歌词还是编曲来看,都少不了北大高材生的痕迹:歌词寓意深远、制作精致考究。

由于曲调和歌词都极为幽默,唱起来简单、上口,这首歌在“网虫”中间迅速普及。每天,“翠花,上酸菜”这句歌中的经典包袱在网络间穿来穿去。

21世纪初,互联网在中国始兴,能够接触网络并成为“网虫”的只有社会精英阶层,但这一神曲引发了网络上的FLASH动画风潮,又由FLASH反哺神曲,推动了神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成树冠状蔓延。

从创作者到推动者,前者是带着北大光环的高材生,后者是具备互联网技术光环的IT达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应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贵族神曲。

草根版本——《老鼠爱大米》

2004年,杨臣刚创作的《老鼠爱大米》,创下互联网同一首歌在同一时期获得1亿人次点击的纪录,被奉为“网络歌曲”开山鼻祖。这首歌首次被听众冠以“神曲”之名,因为“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的歌词,其通俗程度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这一时期,大多数人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尚不高,多数人还在网吧里徘徊于各色论坛、博客和QQ之间,彼时一系列以FLASH动画为载体的音乐作品盛行,《老鼠爱大米》在该时期的点击率颇为可观,单曲月下载量600万次的吉尼斯纪录至今未被超越。

这一时期,传统唱片业受到了新兴数字革命的冲击,磁带、CD基本上“大江东去”,依托网络为载体的MP3、彩铃业务成为朝阳产业。以《老鼠爱大米》为代表的草根创作找到了平台,不需再看财大气粗的垄断唱片公司的脸色行事,只要懂得了简单的音频软件操作,草根创作者便找到了创作出口,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歌曲红火便指日可待。

大妈版本——《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倍儿爽》

在草根们历经了几场音乐狂欢后,“大妈”们跳着广场舞来了。

2009年伊始,凤凰传奇乐队开辟了神曲界的新疆土,完成了从草根到传奇的华丽转身。80后经常哼唱的是《我和草原有个约定》;90后的来电彩铃常常是《郎的诱惑》;一些具有小资情调的故人数日不见后竟也在车内放着《荷塘月色》;聚会K歌时《最炫民族风》引发好友大合唱,将气氛推向高潮。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看到这些歌词,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又或者脑袋里想起了玲花和曾毅动感带劲的歌声。

这首歌音乐节奏感强,四分音符一拍,与广播体操的口号类似,适合基础薄弱的初学者,很容易找到节奏,自然受到大妈们的青睐。与《最炫民族风》相似曲风的《江南Style》,同样有着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人人都能模仿的简单舞步,令人惊讶的是,这首歌的外语歌词部分不但没有给其在英语国家的迅猛传播造成任何阻碍,反倒成为这首歌极富魅力的部分。突然之间,电视里、广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着同样的手势,哼着一样的曲调。

《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包括接踵而来的《爱情买卖》、《倍儿爽》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创作者的独特风格,并且充分利用了网络、微博、手机等现代媒介,在口水歌的竞争中,借助在茶余饭后翩翩起舞的大妈们的传播神力,最后独领风骚。

“逗逼版本”——小苹果

在网络高点击率和用生命跳舞的广场大妈们的推波助澜下,雄霸神曲江湖多年的《最炫民族风》在“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的轰炸下溃不成军。

不管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刷屏,还是广场不断响起的高音喇叭,都在佐证《小苹果》已经占领了新一代神曲霸主的宝座。参考“数托邦”工作室的分析数据,被《小苹果》“洗脑”的受众中78.27%为90后。制作方也透露,《小苹果》是先在年轻人之中流行起来;随后,不少明星开始模仿,并把视频传到网上;最后,才被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接受。

《小苹果》MV中的一段搞怪的“苹果舞”,如今已成为大妈、学生、白领和明星们争相模仿的神技,甚至于中国国防部为了征兵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也拍摄了军营版《小苹果》。

仔细看,在传唱度、技巧性上,《小苹果》似乎遗传了某些因素:复古怀旧的MV色调、鸟叔式的搞笑舞姿、萌萌哒的马赛克、四四拍的简单旋律、雷人韩剧的剧情设置……筷子兄弟或許不是抱着唱《老男孩》的心态来唱《小苹果》的,许是为了掀起一阵潮流风来“逗逼”的。

作为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的宣传曲,《小苹果》的爆红,少不了专业策划和网络推手。甚至,这部片子据说还运用了时下炙手可热的“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已经掌握的用户信息,得出受众年龄、性别、职业、对内容的偏好等关键信息,于是歌曲的投放可以直抵人心、有的放矢。

不可忽略的是,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小苹果》制作团队的“逗逼”形象一览无余。微信用户自拍一段《小苹果》的恶搞视频,分享至朋友圈,就可以直接用微信支付兑换筷子兄弟的电影票。这种“逗逼化”的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可以找到N茬角落活得有滋有味。

神曲发展至今已有十年时间,这背后隐匿的与网络平台发展挂钩的线条必将给下一代神曲创作以灵感:歌词朗朗上口,节奏百搭,跳舞动作简单易学,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很大程度上,“神曲”体现的“土”与“俗”,既要能迎合公众审美的世俗化,更需要能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暗合互联网时代的公众心理。

(伍爱仁荐自《深圳青年》)

责编:易风

猜你喜欢
活雷锋小苹果神曲
身边的活雷锋
滚来滚去的小苹果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西游新记4
神曲《春节的指南》网络走红
生活中的“活雷锋”
“五老”都是活雷锋——献给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铵貌似“小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