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怎么拍犯罪电影

2015-05-30 10:48曾文瑾
华声 2015年8期
关键词:点歌蚱蜢杀人

曾文瑾

大环境的保障,偷师好莱坞和日本,结合本土特色,成就了韩国的犯罪电影。

犯罪片,又可叫警匪电影,影片内容包含犯罪和警察探案等元素。从近几年市场角度来看,犯罪片是韩国电影市场中最重要也是最受欢迎的影片类型。下面以韩国犯罪电影代表作《杀人回忆》为例,来感受一下韩国犯罪片的技能。

技能一:大环境的保障

1999年,金大中政府对《电影振兴法》的第二次修订,是韩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废除电影审查制度,转为分级制。对于犯罪片来说,现实社会无疑是题材的富矿。取消审查相当于对导演们开放了一座矿山,以前被禁止的题材得以重见天日。

韩国的三大悬案都先后被搬上了大荧幕,其中,华城连环杀人案被改编成《杀人回忆》,于2003年上映,在韩国票房冠军的宝座上停留了三个月;青蛙少年失踪事件被改编成《孩子们》,两周内观影人数接近140万;李亨浩绑架事件被改编成《那家伙的声音》,影片末尾导演播放了真实案件中凶手的电话录音,希望唤醒民众对此事件的关注……

技能二:偷师好莱坞&日本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尽管有政策保驾护航,但韩国电影依旧被好莱坞大片碾压。于是韩国导演们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

《杀人回忆》的导演奉俊昊就完全get了好莱坞的节奏感和悬念制造手法,将观众的视线牢牢抓住。雨夜被害的红衣女子、女子学校的神秘传说、电台播放的悲伤情歌、匿名的点歌人……环环相扣,剥丝抽茧步步接近真相。最后,若干巧合已经足以让所有人相信那个英俊的点歌人就是凶手,真相呼之欲出,这时,案情急转直下,高明的导演掌握了观众此时紧张、压抑的情绪,放出大招让情节跌宕起伏,使所有人从希望中,重重地跌回绝望里。

韩国导演们一手学习好莱坞的节奏感,一手偷师日本电影的细腻。一个看似傻头傻脑的小子站在一片麦地里正盯着眼前某处。不一会,小子手一伸,抓住了眼前麦穗上的一只蚱蜢。这只蚱蜢在第一个画面里是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本身的颜色和周围的麦穗们很相近。——这是《杀人回忆》的开篇,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其实是对电影结局的暗示。

电影结尾,2003年已经转业的探警宋康昊故地重游,碰巧从一个小女孩口中得知,不久以前也有一个人回来过某案发现场,宋追问那人长什么模样,小女孩撇撇嘴道:很普通的,就是很平常的长相。那些有着平凡长相,无法给人留下印象的脸,就如开场那只蚱蜢淹没在大片的麦田里一样,人海茫茫,隐藏得不落痕迹。

技能三:自成一派

某广告说: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但模仿再像也不是xx老坛。韩国导演们深谙此道,所以当他们get到老师们的技能之后,开始将前辈们的高端玩法和本土特色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独具泡菜风味的影片。

好莱坞的犯罪片里,警方一般都高端洋气上档次,但是《杀人回忆》里,饰演警察的宋康昊,颜值低邋里邋遢,时不时骂脏话,查案能力负无穷,刑讯逼供伪造证据,不信证据信巫婆,这哪里是什么警察啊,这分明是隔壁奇怪的中年男子。可是,比起《CSI》里的人物,宋康昊饰演的警察形象大概更贴近韩国民众的生活。这也是许多中国导演常挂在嘴边却没有做到的“接地气”。

最后,请允许我特别为宋康昊大叔的神演技点个赞。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大叔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加上剧本选择给力,几乎成了韩国好片指南。大叔的存在给了某些试图纯靠偶像刷脸圈钱(比如某时代系列,咳咳)的“电影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求别把观众当傻子。

猜你喜欢
点歌蚱蜢杀人
蚱蜢开门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为父母点歌
蚱蜢
可怕的杀人风
天使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