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不是“唐僧肉”

2015-05-30 11:59潘世梁
CM华夏理财 2015年7期
关键词:唐僧肉首富高盛

潘世梁

刚刚过去的6月,P2P因为众多精彩的故事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高盛触网是其一。就在6个月前,高盛还卖力地帮助全球第一大P2P公司上市;如今,这家华尔街老牌投行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面向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数额在1.5万到2万美元之间的网络贷款。

故事之二是国内上市公司“围剿P2P”。尽管改名“匹凸匹”而引起一片哗然的多伦股份,因异常交易正在接受证监会的调查,但丝毫没有延缓其他上市公司入股P2P的热潮。

其三是前首富变身“互联网新人”东山再起。6月16日,曾经的新能源首富彭小峰,携带集“互联网+金融+能源”于一体的绿能宝,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跨界盛典”……

看上去,P2P简直成了热饽饽甚至“唐僧肉”,是人是妖都想吃一口。据统计,5月份新上线的网贷平台就有186家。第一季度,P2P网贷总成交量高达1375.68亿元,同比增长288%。火爆的交易,持续升温的“互联网+”概念,引得上市公司、国有资本甚至是国外金融机构争相涌入。比如,熊猫金控称,拟定增30亿元加码转型互联网金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P2P有可能是因为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谋求转型;也有可能是借助互聯网+概念的“炒作”,带动股价上涨,实现所谓的市值管理。例如,浩宁达花了6.6亿元投资团贷网,但其股价上涨一度超过了40%,按照市值计算,至少增长了30亿元,远远覆盖收购花费的资金成本。

并购热闹掩盖不了问题。就现实而言,目前蜂拥而入的资本,并没有解决P2P网贷行业存在的“痼疾”。

首先,P2P网贷“跑路潮”依然不断,仅5月份就出现了59家问题平台,占新上线平台的1/3,即使有上市公司这群“靠山”背书,也不能完全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其次,行业成本越来越高,从获客成本到风险成本再到募集资金的成本,让很多平台不堪重负。唯一的办法只有不断融资,但平台自身如果缺乏盈利能力,饮鸩止渴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再就是监管政策不明确,导致一些上市公司收购P2P平台,仅仅停留在合同签署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而“跨界”玩金融对许多产业资本都是不小的考验。毕竟,P2P网贷的实质依然是金融,而这是一个需要专业人才、严谨风控和长期品牌建设的特殊行业;否则,就是进入“适者生存”的丛林,进入容易,但做好很难,甚至不一定能活下去。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围剿”P2P大多是为了“炒概念”,鲜有高盛通过网络放贷那样标准的投资经营行为。相比之下,前首富彭小峰借力绿能宝回归,其“互联网+新能源”的发展路径,则更接近普惠金融的核心——社会资本对接产业需求,实现投资人、创客、社会发展的“三赢”。

猜你喜欢
唐僧肉首富高盛
《小妖怪的夏天》:我的梦想,是吃唐僧肉
唐僧肉
《西虹市首富》:套路是永恒的,冷暖是自己的
吴亚军: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全球宽松正式终结!高盛:中国经济接近“甜蜜点”
神回复
高盛权力帮
“捡”来的世界首富
王健林 亚洲首富
MISHM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