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创作中“幻想化”的应用研究

2015-05-30 10:48王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意境应用

摘 要:山水画是国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派系。一直以来,山水画是人们表现情感的载体,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性情与民族底蕴,可以说,山水画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水画创作中,“幻想化”的应用已成为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受到了绘画艺术者的广泛关注。历代画家十分注重在作品中应用“幻想化”的创作理念。“幻想化”理念的应用,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国画山水;幻想化;意境;应用

古人在游山玩水间为了提升自身的意趣与修养,往往会将自然美景融入到山水画卷中,以表达自身对山水的喜爱之情。纵观历代画家的山水作品,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应用“幻想化”的手法来表现自身的情感与志趣。实践表明,应用“幻想化”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能够提升山水画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能够将画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幻想化”的产生依据

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够看到很多虚幻的东西,像海市蜃楼以及彩虹等等。然而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自然界的幻象与艺术领域中的幻想又存在一些差别,很多情况下艺术领域中的幻想不是由视觉所组织成的语言,而是艺术家在情感上的直接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由艺术家情感塑造出的符号化空间。“幻想化”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某一瞬间所闪现的灵感,同时也是画家本身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幻想化”的表现手法能够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幻想化”是艺术家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灵感,可以说从大自然中所获取的这种灵感往往具有科学实在性,不是单纯视觉的观察,而是艺术家视觉、嗅觉、听觉以及各种感觉结合在一起的内在感受。

自然界中的很多“幻想化”的事物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当我们闻到阵阵花香时,我们脑海中会呈现出花儿色彩斑斓的景象,这种景象往往是由嗅觉引发的;而当我们听到风的呜咽时,我们下意识地会感受到空旷以及哀伤的场景,这种幻想是由听觉引发的。自然界中的这种例子很多很多,不过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艺术家幻想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感知系统的运转,很多幻想的产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体验。

如若从大脑存在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来看,我们发现“幻想化”能够表现出人类大脑对记忆中所储存图像的提炼、删减以及改造重组的过程。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蕴含着“幻想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幻想化”的艺术作品体现着艺术家个人内心的情感,而他们这种情感的释放在作品中往往是通过意象来展示。艺术家在幻想化创作时,他们的神经系统会自动地筛选外界信息,找出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而这一过程的存在往往会使得艺术家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有的事物上,必然会对自然界信息进行筛选。曾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倘若将这一至理名言与艺术作品的创作结合起来,我们能够发现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幻想的创作,广大的艺术家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密切关注,而在此进程中,自然界的一些事物会不自然地刺激人类的大脑,进而艺术家会对所刺激的自然界信息进行不断的筛选与整合,以创作出适合他们内心情感体验的艺术作品。

二、“幻想化”在国画山水创作中的作用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的山水画创作受到了国内外绘画艺术者的广泛青睐。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国画山水画十分注重利用笔墨来营造黑白色彩、虚实结合的意象,随着国画山水的不断发展,水墨山水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艺术家视觉与其情感体验的交融,进而在作品的创作中增添了更多“幻想化”的创作因素。当前,我们所能看到的 山水画视觉形象其实是表层次的,而肌理与水墨交融所迸发出的质感,往往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是艺术家内心“幻想化”所映射出的产物。可以说,“幻想化”是艺术家在自然美景基础上带有情感体验的创作手法,“幻想化”在国画山水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在“幻想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之前,我国的传统绘画大都以写实主义为主,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往往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真实刻画与描绘。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写实的创作手法能够通过艺术家的笔触与光影的配合,将自然界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作品中,而且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还能够体验出艺术家对大自然的观察力以及情感体验。然而,艺术“幻想化”的出现打破了生前艺术家一直以来坚持的真实描摹的艺术创作之路,从整体上看,“幻想化”的创作手法能够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外在自然界密切的结合起来,为国画山水的创作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相关的艺术创作者指出,艺术“幻想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将人的心理感受与抽象化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多情况下,一位艺术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我们往往能够从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出来,究其原因是由于艺术创作者经过“幻想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合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然而艺术“幻想化”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如若对这种虚构性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种虚构性其实涉及的内容包括多方面,有艺术家的主观体验、内心情感以及动态情绪表现模式等等。通过“幻想化”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因为这些作品加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山水画更具生命力与结构性。

(二)抒发艺术创作者的情感

很多艺术创作者在国画山水中,往往会将自然景物与自身内心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得国画山水成为了艺术家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纵观大部分的国画山水,我们能够发现艺术家情感的体现往往是通过意象或意境来表现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幻想化”是人类超脱现实的一种精神自觉。人类是一种多重生存的动物,既是肉体的存在,也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二者很多情况下不能同时兼顾。于是便出现了精神世界无尽翱翔而身体不能够完全自由的现象,这将会极易导致幻想的出现。幻想往往会使人从实际与内心需求上产生联想,在此基础上进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纵观大多数绘画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幻想化”作品背后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也正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诉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很多艺术创作者脱离现实,为了达到自由的境界,而将自身内心的情感体验流露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我们所能看到的山水画,很多幻想的出现其实是艺术家为自身情感的体现所找的载体,他们通过发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进而将各种幻想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一定的意境。不过,幻想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幻想只是普通程度上的表现,而有的幻想则是深层次程度上的表现,但他们都是艺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总而言之,国画山水中的“幻想化”与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有必然的联系,幻想能够抒发艺术创作者的情感。

(三)能够让欣赏者与艺术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整体的分析看来,“幻想化”具有融合与统一的作用,能够将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与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统一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人与物之间,还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神之间。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幻想就是将不同层次实物与人的心理体验与外部触感结合起来,中国的山水画也是表现艺术创作者思想感情、心理机制的重要载体,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艺术家往往会将“幻想化”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中山水的审美与生命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幻想化”的统一与融合作用,还能够促进欣赏者与艺术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欣赏者体验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山水画创作中“幻想化”的应用

“幻想化”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古人的山水画中,还表现在今人的山水画创作中。古人在山水画创作中往往会应用“幻想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营造一种意境,来引发欣赏者的无限遐想,事实上,山水画如若没有意境,那么整幅的山水画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生机可言。由此看来,“幻想化”的创作手法在古人山水画的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纵观古代的很多山水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传统山水画“幻想化”的表现其实是绘画者思想与外部客观事物的融合。元代的画家倪瓒是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十分注重应用“幻想化”,往往是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合到作品中,使得整幅作品充满朦胧美。

今人的山水画创作中也使“幻想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得到了升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审美幻想也在进行着多重交叠,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都在极大丰富与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标准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从今人所创作的山水画来看,我们能够发现今人的山水画表面上是一种审美基调,而事实上更多表现的是个性化审美,体现了艺术创作者对个性化的追求。今人的山水画创作使“幻想化”得到了升华,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优美的高尚性。

四、结语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代表,以塑造意象深得广大艺术绘画者的青睐。意象的塑造,一方面能够让绘画者自由地处理构图,另一方面通过意象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绘画者的情感体验。在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中,“幻想化”使得中国山水画中的意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幻想化”在国画山水中的应用使得山水画更具神秘感与审美意味。由此可见,当前探讨国画山水创作中“幻想化”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毅.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探讨[J].美与时代(中),2015,(03):26-27.

[2]蒋长志.山水画创作中“幻想化”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马耕耘.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在广告招贴中视觉张力的研究[J].包装工程,2014,(20):106-109.

[4]邵毅平.与画的对话谢阁兰“中国幻象”的中国式解读[J].合肥工业版,2010,(03):51-58.

[5]姚青华.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水墨语言的借鉴与结合[J].包装工程,2014,(16):57-60.

作者简介:

王毅,男,汉族,云南玉溪人,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山水画。

猜你喜欢
意境应用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